孩子在國外讀書,有時難免會有親友不解地問我:「就這一個孩子,幹嘛不讓他考離家近些的大學?萬一孩子畢業後不想回來工作,咋個養兒防老啊。」
說實話,當初支持孩子出國留學時,我也曾有過顧慮。遠的不說,身邊就有老來後悔的例子。
江采芹|文
為出國的兒子驕傲
也希望他回來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的大表哥醫學院畢業後到英國讀研,後來,優秀的他留在倫敦,成了一名心血管外科醫生,表嫂也辭了國內不錯的工作,帶著小兒去和他團聚。
大表哥是舅舅的驕傲。那時候每次舅舅說起大表哥又參加國際醫學研討會或發表新論文時,言語間都是自豪。舅舅也對我講過表嫂初到國外,艱辛打拚的經歷。
30多歲的她,初到國外語言不通,只好先在一家服裝廠當裁縫,白天在車間流水線上踩縫紉機,晚上自學英語,幾年後,好學要強的她考取了財務從業資格證,當了公司會計。
那時候電腦剛開始普及,60歲的舅舅為了方便和大表哥聯繫,學會用電腦QQ聊天,不但能通過視頻看到彼此,還節省了不菲的越洋話費。
大表哥很孝順,舅舅退休後,他把父母接到國外。
但二老對倫敦的氣候和生活很不適應。表哥一家早上出門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留下老兩口在屋裡,打開電視聽不懂老外嘰里呱啦說些什麼,翻開書報又都是蝌蚪文,一個字也認不得。
出門在社區,和鄰居都不認識,也無法溝通交流,到超市裡買菜回來,也覺得樣樣東西都不如國內賣的合口味。由於看不懂文字說明,還鬧出了烏龍。
一天, 舅媽從超市買回兩盒飯食,以為可以直接食用,回到家就和舅舅一人一盒吃下肚去。
晚上表哥表嫂回來後,舅舅在晚餐桌上吐槽中午買的食物太難吃,表嫂說那是半成品,需要在火上加熱加工後才能吃。好在老兩口腸胃沒毛病,不然真是遭罪。
那次舅舅舅媽辦了半年的探親簽證,只住了一個多月,就提前回到了河南。
近些年,舅舅舅媽年邁,聊起大表哥時,不怎麼提及他在國外的成就,更多的卻是希望他們能回國定居。
我的兒子決定出國讀書時,舅舅也曾為我擔憂,說將來孩子學成後,最好讓他回國,因為他身邊好歹還有二表哥陪伴,而我的孩子將來若在國外就業定居,晚年我會比他更孤寂。
有一次,我到郵局取稿費,遇見一對老夫妻來寄包裹,拎著兩個大袋子,對郵局工作人員講,裡面裝的都是給在丹麥生活的女兒、外孫買的棉衣。萬里情遙,子女無論走多遠,其實都走不出父母牽掛的心。
或許父母是世界上最矛盾的人,既想讓孩子走得遠、走得高,又想讓他守在身邊,朝夕可見,方才心安。而這註定難以兩全。
因為,人世間幾乎所有的感情,都以相聚為目的,唯獨親子關係,註定是一場分離。
「推不出老家門的孩子,
難有大的出息」
在鄰國日本,有一句俗語「若是疼愛孩子,就讓他出遠門。」小時候在豫西老家,也常聽老人們說,推不出老家門的孩子,難有大的出息。
大約都是講,若一個人要想更好地成長,必須要獨自上路,經歷風雨、經受磨練才行,溫室里的幼苗,很難長成參天大樹。
就連動物界,也有小鳥小獸長大後,被自己的母親狠心趕出巢穴、去獨立生存的例子。
兒子第一年暑假回來,還比較貪玩,到了大二那年回來,明顯長大懂事了,知道照顧爺爺奶奶年紀大,替他們下廚做飯,也會體貼爸爸媽媽工作辛苦、賺錢不易,主動幫家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大三那年兒子回來過暑假,無意中看到爸爸電腦里正在寫的博士論文,就對我說:「真心覺得老爸也挺不容易的,50多的人了,還在認真刻苦學習,小時候不理解,覺得老爸不靠譜,每到周末節假日都去上課,也不帶我出去玩,現在覺得老爸好有毅力。」
孩子爸爸在孩子讀小學時,就計劃讀博,因為工作太忙,只好在職讀,趁著節假日才有時間去上課,這不,一直讀到兒子也上大學了,他才準備博士論文答辯。
今年暑假過完,開學時送孩子去機場,爺爺也跟著去,在候機大廳里坐著等待時,我無意中說起,因為要準備考研,孩子寒假不回來過年,下次回來可能要一年之後,忽然看見老人正轉過身,偷偷抹眼淚。
我從包里掏出紙巾遞給孩子,示意他給爺爺擦拭擦拭。兒子擁抱著快80歲的爺爺安慰他:「爺爺,等明年春假通知書下來後,我爭取回來一趟。」爺爺說:「沒事,常發微信就好,回來影響學習,還花錢。」
兒子說:「放心吧,爺爺,不會讓你和奶奶等我太久,哪怕就回來幾天也行,我有獎學金,錢的事不用擔心。」
我在一旁聽著孩子和爺爺的對話,心裡頗感欣慰。是啊,和親情比起來,金錢不值什麼。
同事的女兒在澳大利亞讀研,寒假放三個月長假,但她給女兒定返程機票的時候,只讓她回國待一個月。
女兒挺開心,說一個月足夠回國看望家人親戚,再和同學老師聚聚,吃吃美食、出去逛逛了,剩下的時間回學校後,可以打打零工、到圖書館看書學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啥的。
我問同事,咋不讓孩子在家待著過完春節再返校,她回答說:「我姑娘以前假期回來總說,在家不能待久了,剛回來的第一周,我們娘倆親熱得好像是失散重逢的母女,臨別前那一周,也能惜別依依,唯獨中間那些日子,說我和她之間,彼此各種看不順眼。
所以我們就商量,每次假期只回來一個月得了。孩子長大了,和我們玩不到一塊去,再說我們也還沒老嘛,不用她總陪著,我還打算趁春節七天長假,和她爸爸一起帶著老人出國旅遊呢。」
還有一個同事,兒子在北京讀研,交了個女朋友,暑假帶著女孩回家,她看小姑娘穿的有點暴露,就問人家冷不冷,要不要把屋裡空調溫度調高點?
其實她的言外之意是嫌女孩穿得不得體,女孩回答不用,她又囉哩囉嗦地叮囑:「立過秋了,穿衣服要注意點,別涼著了,年輕時火力旺,等到將來年紀大了,身體可是要吃虧的...」
她正叨叨呢,兒子懟了一句:「老媽別說了,我喜歡!」
本來是好心,結果討了個沒趣,她在辦公室里疑惑,自己是不是關心過頭了,我說是,穿衣打扮這種事,人家姑娘的親媽還不管呢,你連未來的婆婆都不算,第一次見面就這麼嘮叨,當然連自己兒子都煩了。
她笑著說:「看來以後我得注意了,調整好心態、擺正位置,不干涉孩子太多,讓自己的生活充實忙碌起來,就不會老是盯著孩子了。」
獨生子女的父母
要面對更多的孤獨
孩子長大後,有自己的路要走,父母要學會的,是放手。
有人說,我們這一代,可能是最後一代孝敬父母的中年人,也可能是第一代要靠社會和自己養老、無法指望子女朝夕守候孝敬的老年人。因為,我們是獨生子女的父母。
前幾天看到一個抖音短視頻,是滿頭銀髮的歌唱家於淑珍,選擇在京郊一家養老院裡安度晚年。有人問她:「你兒女雙全,為啥要來養老院裡?是孩子們不孝順嗎?」她風趣地回答:「不是孩子們不孝順,是我不要他們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居家養老、養兒防老的觀念,也在發生著變革,社區養老、社會養老、政府養老等更多更好的養老新模式,正在逐漸完善。
想必,等我們老了的時候,住養老院也成了一種時尚、一種必然,就像小時候,我們送孩子上幼兒園一樣,他們也要送我們開開心心地去上養老院。
到那個時候,不上養老院的老人,大概就和今天不去上幼兒園的孩子一樣,顯得另類、孤單。
那天我在微信里和兒子視頻聊天,我說,其實老媽挺佩服你的,一個人在外,從沒叫苦也不害怕,把自己學業生活都照顧得挺好。
他發了一句話,讓我心裡既溫暖又感動,他說:「媽媽,是因為我的身後有您和家給我的愛,才讓我在外面,有不怕任何困難的勇氣。」
我想起小時候陪他一起看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裡面有一句話,愛就是力量。還有那首主題曲: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一對好夥伴,快樂父子倆……大手牽小手,走路不怕滑,走走走走走啊走,轉眼兒子就長大。
或許,最好的親子之情,是彼此走著不同的路,卻像朋友一樣,相互鼓勵一起成長。
當疲憊來襲,一個擁抱、親吻、甚至是注視、微笑,都能讓對方滿血復活、披掛上陣,繼續為愛打拚,雖然父母與子女,註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緣分,但血脈相連,走得再遠也不會分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江采芹,生活在鄭州,一個用文字記錄生活中點滴美好的小市民。
豫記·專注河南鄉土文化,甄選優質河南特產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記精選好物。
(添加時請備註「豫記好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4j5Am8BMH2_cNUgytP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