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時間,一個讀者在後台,跟我聊了很長時間。
她的情況和我挺像,都是離婚之後,撫養權歸了前夫。
現在她有個男朋友,對她挺不錯,而前夫也一直拿孩子做由頭,時不時勸她復婚。
她問我該怎麼辦?
我想了想,說:「最好記住一點,無論和誰在一起,事先說好,別輕易生第二個孩子。」
我這麼說,完全是出於我的個人感受。
當年離婚的時候,說是判決不公也好,娘家反對也好,個人條件不足也好,總之,我沒有要到撫養權。
我的孩子從小在奶奶家長大。
我無法容忍有一天,他見我在照顧另一個更小的孩子,心想:「哦,原來你不是養不了,只是養的不是我。」
好在,這個讀者也很贊同我的建議,說:「只要我的第一個孩子還沒獲得幸福,我就沒資格生第二個。」
可能在旁人看來,我倆都有點偏執。可是我們完全能理解對方的感受。
如果第一個孩子沒能幸福,就生下第二個孩子,那麼無論從感情還是物質方面,勢必會傷害第一個。
而且,一個無法周全第一個孩子的女人,也很難周全第二個。
-2-
最近,傅首爾上《奇葩說》,也談到了生二胎的問題。
她的觀點是:「如果老大堅決不同意,說明你根本不配生二胎」
這聽起來,仿佛是有違女性的獨立意志。——女人要不要生老二,老大說了算?
但她有自己的看法。
她說:「孩子堅決反對的背後,是因為父母給的不夠。」
「當一個孩子表達,我不想要弟弟妹妹,我不想要分享愛,我只想爸媽只愛我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不要簡單粗暴地認為,這個孩子可真自私。」
「當一個孩子手裡有一百顆糖,他怎麼會介意分享?當他手裡只有兩顆糖,你又憑什麼要求他大方?」
很多人看完這場辯論,都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糖真的分不等,水真的端不平,手指真的有長有短,手心就是比手背肉多。」
那些未經同意,就迎來弟弟妹妹的心情,無論過多久,都會深藏在一個人心中。
我認識一個姐姐,結婚很多年,無論誰勸,堅決不生二胎。
她給出的理由有,精力不夠,財力不夠,不想活得太累,等等。
有一回,親戚勸她:「能生就能養。以前你爸媽也不富裕,不一樣把你們姐弟幾個養大了?」
她終於忍不住說出心裡話:「就是因為這個,我才不想生二胎。」
「你以為我不生二胎,只是為了輕鬆嗎?不,其實我實在治癒自己的童年。」
原來,她是家裡的第一個孩子。小時候完全沒準備好成為姐姐,弟弟妹妹的到來,就使得她被迫長大。
每個人都告訴她:「你現在是姐姐了,你得懂事。」
她也確實做的不錯,學會了分享,學會了隱忍,學會了照顧弟弟妹妹,迅速成為一個像樣的姐姐。
但她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絕不讓自己的孩子,遭受同樣的經歷。
-3-
我很喜歡蘇格蘭童話——《彼得潘》。
彼得潘是個調皮的男孩,因為貪玩,和仙子們住在永無鄉。
當故事臨近結尾,彼得潘獲准可以實現三個願望。
在許下第二個願望時,他提出想回家看望媽媽。
於是他飛呀飛,一直飛到家裡的窗戶邊,看到窗戶開著,母親睡在床上,嘴裡念著他的名字——「彼得」,仿佛那是全世界最好聽的名字。
他用笛子吹出一個吻,送到母親唇邊。
彼得原本要留下來,可他轉念一想:「反正母親會永遠等著我,永遠愛我,我為什麼不出去再玩一會兒呢?」
他暗暗發誓,一定會在第三個願望的時候回家,陪在母親身邊,做一個出色的兒子。
他又去了永無鄉,和仙子們一一告別。
可是,當彼得潘藉助第三個願望飛回家的時候,卻發現家裡的窗戶裝上了欄杆,母親正抱著另一個新生的嬰兒。
他在窗戶外面絕望地呼喊,卻沒有一個人聽到他的聲音。
這是我聽過最悲痛的故事。
-4-
彼得潘是有點自作自受。——他高估了母愛。
但在現實在生活中,許多孩子並沒有像彼得潘一樣調皮,卻同樣經歷過這種失望。
父母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來源,如果你給不起,真的就不要生。
我見過有的女人,第一次結婚,生娃,鬧離婚,養不起,爭不過,顧不上,孩子留給前夫。
但依然有勇氣再結婚,再生娃,萬一鬧離婚,依然養不起,顧不上。
她每結一次婚,就生一個孩子,每離一次婚,就丟下一個孩子。
期間,可能有的前夫再婚了,有的孩子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孩子希望投奔到她身邊幾年。
她卻抱著更小的孩子,表示無能為力。
她真的是自由獨立的女性,卻是在拿孩子的幸福賭博。
人活著,不是只要為自己負責就夠了,還要為生你的人負責,為你生的人負責。
所以,每個人在生二胎之前,都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你的第一個孩子,現在過得幸福嗎?
在將來的生活中,當孩子向你提出合理的需求,你能在顧全二胎的同時,毫無障礙地滿足他嗎?
你的孩子有充分了解,並且準備好充當哥哥或者姐姐的角色嗎?
萬一婚姻發生變化,你能當好每個孩子的媽媽嗎?
如果以上4個問題,有任何一個的回答是「不」。
那麼,對不起,你真的還沒資格生二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