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室的大門之外,心理學知識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大。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困惑與訴求,這或許正是影視市場上戀愛節目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一句「人類最大的愛好,好像就是看別人搞對象」所點明的真相,造就了市場上熱門的戀愛觀察類節目。
作為一檔「看別人搞對象」的綜藝節目,《心動的信號》 第三季已經播至下半程。六位素人的紀實交友過程+觀察團「觀後感」,是觀眾追這檔節目的主要看點。
自第一季起,該節目「心動偵探團」中就有一位心理學相關從業人員,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剖析男、女嘉賓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原因(第一季為姜振宇,第二季為劉軒,第三季為楊綋堃)。正在播出的另一檔戀愛觀察類節目《我們戀愛吧》 第二季,也採取了類似的嘉賓安排。
人們的日常行為和心理學不無關係。在系統的研究和擴大規模的科普之下,心理學與玄學、心靈雞湯逐漸「涇渭分明」起來,並逐漸在心理諮詢室以外的地方被應用。
那麼,介入綜藝節目的心理學,都扮演著什麼角色?
心理學以其專業度換來最初的立足之地。
2004年12月,一檔心理健康類欄目《心理訪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原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道」。專家提問,當事人作答,有時會做簡單的小遊戲和測試,之後專家就給出建議。欄目 將個案出現的心理壓力、危機和困境作為切入點,探討問題原因和應對方法。
從社會話題來看,《心理訪談》先後聚焦過啃老十年、整容成癮、自殘解壓;從社會人物來看,欄目鏡頭先後對準了「憤怒」的王朔、不一樣的陶勇……心理學角度和通俗的解讀方式,讓《心理訪談》的觀眾在相似經歷中產生共鳴,認知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並得到心理專家的市適當建議。節目的熱播掀起了心理類節目的大旗,一時間,《心靈花園》《心靈時間》《守望心靈》等節目在全國多地電視台陸續開辦。
2008年5月18日,汶川地震後不到一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廣播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播出心理干預廣播節目《與你同心——災後心理援助行動》,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為災區群眾、救援官兵、一線記者和志願者提供包括心理救助知識在內的系統心理干預。
直至今天,專業度較高的心理類節目仍在廣播電視領域發揮著自己的積極作用。今年,安徽廣播電視台特別策劃了針對疫情防控、在線教育、考試延期帶來額外壓力的中高考生和家長,推出了心理疏導專題節目《想明白》;江西衛視心理互動訪談節目《幸福21問》也於9月開拍。
在心理醫生離普通人的生活還較神秘和遙遠的年代,這檔電視欄目在一定程度上為觀眾提供了心理宣洩和疏導的渠道,也引起了社會對心理疾病的關注。然而, 稍有不當,心理訪談節目的「心理治療」也許會變成「心理逼迫」——2010年,一檔名為《密室療傷》的心理類節目對參與嘉賓採用「暴露療法」,引發了「療傷」還是「刺傷」的巨大爭論,播出兩期後即被叫停。
兄弟鬩牆、夫妻反目、兒孫不孝、婆媳成仇,越來越忙碌的生活中,單憑居委會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心理焦慮和生活摩擦的調解需要。 在節目可看性和觀眾貼近性兩手抓的考量下,目前,家庭調解類節目成為了心理學者最頻繁參與的節目類型之一。
江西衛視《金牌調解》,天津衛視《愛情保衛戰》,上海電視台娛樂頻道《新老娘舅》,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第三調解室》,電視螢幕上出現過或在播的家庭調解類節目不勝枚舉,日常中的大事小情、家庭里的一地雞毛等生活典型案例被搬進演播廳。
一方面,演播廳內亟待解決的家長里短,和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有著高相似度;另一方面,家庭調解類節目滿足了觀眾看八卦的圍觀心態。
此時,心理專家往往在節目中充當調解員角色,利用專業知識,為嘉賓提供分析和建議。譬如在《愛情保衛戰》中,心理專家於際敬、周小鵬就扮演著為嘉賓提供建議的服務。一對新婚小夫妻的平靜生活被孩子的到來打破,於際敬表示「過於寵愛孩子其實是太愛自己」,建議夫婦二人重新畫時間磨合;男女朋友之間生活作息不同引發矛盾,於際敬建議二人「重新衡量這段感情」。
《愛情保衛戰》里有亟待調解的各種生活瑣事
出於對獵奇心理的滿足和高收視率的追逐,奇聞軼事和胡攪蠻纏逐漸成為不少此類節目的「打造重心」,心理專家的 建議環節籠統、單薄而流於形式,以至於和觀眾一起淪為「吃瓜群眾」。
與家庭調節類類似,婚戀類如戀愛交友節目《非誠勿擾》、戀愛觀察類節目《心動的信號》,也邀請心理學者作為旁觀者視角介入節目。
2010年6月起,社會心理學博士黃菡擔任《非誠勿擾》嘉賓
漸漸地,心理學與綜藝不再停留在專家觀察階段。「玩票」之後, 製作組開始嘗試將心理學知識融入節目的結構和邏輯——相較於早期的心理類節目,到這一階段,在增加綜藝元素的基礎上,心理學知識本身受到了進一步重視。
2017年,一檔心理學微綜藝《催眠大師》上線,心理學知識的傳遞即為這檔節目的主要框架。嘉賓在催眠狀態進行問答,由心理專家進行剖析建議。歌手甦醒在節目中提及了自己「出道十年,不火九年」的窘境,專家以此為引,對標了不能再職場生涯中一帆風順的年輕人。
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和物理、生物、化學等學科一樣,都使用一種嚴謹的方式來進行研究——實驗。8月底播出的節目《幸福實驗室》,直接讓嘉賓在節目中進行了真人心理學實驗體驗。
20名男生和20名女生帽子上擁有一個隨機數字,他們要在15分鐘內說服一名異性與自己組隊,組隊成功可分享十倍於兩人號碼之和的獎金。
這個「號碼牌實驗」實驗源自心理學和經濟學跨學科研究的經典實驗猜想,今年播出的電視劇《誰說我不能結婚》中,也有實驗這個猜想的相關情節,以證明婚姻中常講求的門當戶對。
不出觀察室心理專家的預估,儘管被許多男生「圍攻」,數字最大的女生最後選擇的隊友並非號碼值最大的那一位。
除號碼牌實驗外,失戀飾演、吊橋實驗、36個問題、夫妻箱庭實驗也在六期節目中呈現。參與實驗的嘉賓並非純粹的「工具人」,這固然讓實驗室與現實情境在各方面因素上存在差異,但是節目對各個不同親密關係階段的剖析,不乏在折射情感百態的過程中,為觀眾提供正視矛盾困境,並嘗試理解的橋樑。
心理節目無疑承擔著部分社會責任,關懷和療愈現代人心理的亞健康狀態。從成為千千萬萬觀眾的「知心姐姐」開始,至今,心理學知識在螢幕上的呈現不僅局限在專家建議角度的出謀劃策。從聆聽建議到直接體悟,在心理學和綜藝節目合奏的舞曲中,觀眾也完成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發現的轉變過程。
輪值主編:依梧
作者:朱雲
編輯:馬嘯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yaQWnUBd8y1i3sJeb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