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一個人可以肆無忌憚瘋狂,但不能無止境的揮霍自己身體

2020-04-21   清君策

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一個關注,寫文不易。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是現代青年最喜歡用來安慰自己的話語,以至於我們經常想來一場不顧一切,說走就走的旅行。


有人說,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次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為說走就走的旅行。


在說走就走的旅行里,不帶太多的友人或是三兩知己同游,或是攜愛人同伴,或是孑然一身前行,不帶太多的累贅,只有一個背包,一台單反,還有一副墨鏡,不帶太多的雜想,只因心血來潮。


雖然這相比起迪恩的藐視權威,無視傳統,聽憑本能和個人意志的驅使,做事瘋狂而不顧後果,一切都是為了燃燒燃燒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是也是我們現代人對於自由的一種嚮往。


1


《在路上》是一本美國的作家的世界名著,主要反映了戰後美國青年的精神空虛和渾渾噩噩的狀態,作者是傑克·凱魯亞克,1922年3月12日,凱魯亞克出生於麻薩諸塞州洛厄爾,父母為法裔美國人,他是家中幼子。


他曾在當地天主教和公立學校就讀,以橄欖球獎學金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結識愛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爾·卡薩迪等「垮掉的一代」。


凱魯亞克大學二年級退學從事文學創作,並輾轉於美國海軍和商用航運公司等處。1950年,第一部小說《鄉鎮和城市》出版。1957年的《在路上》問世後,他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躋身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家行列。他還著有《達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獨的旅人》和《孤獨天使》等作品。


「所謂『垮掉一代』不只僅僅是令人厭倦、疲憊、困頓、不安,還意味著被驅使用完、消耗、利用、精疲力竭、一無所有……」簡言之,這是指50年代被美國社會拋棄的一群「局外人」


垮掉一代」並非一個組織,而是指具有這種共同思想傾向及行為生活方式的一個群體;確切地說,在文學/文化意義上,是指其中的文化人,尤其是作者、詩人。


凱魯亞克用薩爾和迪恩刻畫的兩個人物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們同樣是在路上的人,遇到然後一起結伴同行。


凱魯亞克用他們體驗極端生活,偷竊,飆車,坐牢,性,大麻,婚姻混亂,怎麼刺激怎麼來,雖然他們放蕩不羈,不顧世俗規則,雖然他們一邊體驗者放縱,但是他們在反叛的和追求絕對只有的同時也很痛苦。


因為在路上他們無所顧忌,肆意妄為,但是終歸還是要回到家庭,這些行為的背後其實是青年人在痛苦地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尋找信仰的過程。


正是這個過程的思考,很好地表現了凱魯亞克和垮掉派作家們在精神上的不斷追求和對自身無止境地超越。


2


該書中,我們知道薩爾身無分文,一個人走遍了整個美國,坐火車,搭過車,走過很多路,睡過大街,撿過垃圾桶里的食物,只要在路上就無所顧忌,一切都變現的如此勇敢悲壯。


在他走遍美國的同時,他去過的地方很有季節的變化,在紐約、南方和紐奧良的時候正值春季,在衣阿華、內布拉斯加、丹佛、內華達、聖路易和印第安納的時候是秋季,而在布特、北達科他、波特蘭和愛達荷的時候就變成了冬季;


季節的交替也不能阻止他的個人旅途,看著他那落魄的形象,像著流浪,也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窮游,後來他遇到了迪恩,瑪麗盧,讓這段路上增添了許多色彩。


因為他們都是不顧世俗束縛,尋求靈魂只有和徹底解放自己的心態上路的,他們每個人都好像在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


瑪麗盧旅途之前已經有了未婚夫,但是她不想就這樣一輩子束縛在家庭婚姻的狀態,於是在路上,她尋求本能的釋放,放縱性行為。


他們吸毒、放縱性行為、沉浸於爵士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們尋求靈魂解放的極端表現,而脫光衣服,赤身裸體,則是他們擺脫束縛的象徵性行為。


在瘋狂的行為之中,薩爾的形象在他們的襯托之下顯得有些稚嫩,因為對於他來說,還是有些顧忌的,是在無休止的放縱還是堅持自己的克制,他有過遲疑。


不過正是這些特殊的行為,讓他有了新的靈感,自己所贊同的,自己所堅持的,以及和自己所不同的都記錄下來,因為至始至終都沒忘記自己是一個作家。


也許在路上的他,只是為了尋找生活的意義,尋找寫書的靈感,能夠給自己啟發,即使肆無忌憚的放縱一段時間也無不可。


我們都知道,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一段旅途之後,他們鳥走獸散,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各自在那充滿規矩的地方活著。


有句話說的好,物極必反,當你玩累了的時候,你會想著安定下來。


3


在迪安與薩爾相識前,他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蹲監獄,而且是個偷車的慣犯。


在薩爾和迪恩相遇後,迪安認為「性可是生活中唯一頭等重要而且神聖的事」。迪安先後三次結婚,周旋於已婚和未婚妻子之間,並在旅途中與其他女人隨意發生關係。他藐視權威,無視傳統,聽憑本能和個人意志的驅使,做事瘋狂而不顧後果。


從這裡可以看出,迪安是一個無休止的瘋狂者,他不僅是一個喜歡逃避,喜歡瘋狂,不負責任的混蛋,他對於生活的追尋更像是為了走而走,追求的是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表達,瘋狂地渴望被救贖,同時渴望一切,不知疲倦,不落俗套,然後不停地燃燒,燃燒。」


也許那時候的他們正因為他無處可去,所以他哪裡都能去,因為迷茫,不知路在何方,不知生活的意義,於是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家。


他們離開家鄉,風餐露宿,徒步走向山野,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奔波「在路上,他們並不是在通常意義上靠乞討為生的流浪漢,他們許多人完全可以過安逸富裕的生活,他們都有各自獨立謀生的技能本事。


他們在路上背包生活的目的也許各有不同,但「在路上」的生活讓他們遠離浮華塵囂,親近大自然,體驗獨立自助的艱苦。


酒色食性,狂路野,平靜是常態,變化亦是常態,不變才是偶然,生存於世間總是如此簡單,以至於總是在路上追求理想,思考人性。


即使這種體驗是短暫的,這也無疑會有助於他們滌盪靈魂中的污穢,抗擊物慾消費社會及其勢利虛榮無聊浮燥等現代社會頑症,也許這正是他們要在路上追求的意義。


《在路上​​​​​》中狄安是薩爾精神追求的一個帶路人,他們同樣是在路上,但是他們的結局卻是天壤之別。


薩爾在路上,知道又不知道自己在追尋什麼,所以他把自己經歷的人和事情記錄下來,同時他也沒有忘記自己是作家知道自己要寫書,他在瘋狂的同時還保留了一絲理性。


也正是這一絲的理性讓他和迪恩有著不同的結局,最後迪恩坐了5天5夜的火車來找薩爾,薩爾卻用一句簡單的話語結束了他們的相逢,迪恩,我們沒有演唱會的門票了,詮釋了他們曾一起走過的路,但是那也只是曾經…


這意味著兩種人生,兩種生活。


就如作者說的意義,一個人不能無止境的揮霍自己的身體,所以我選擇體會生活,選擇自由熱烈的態度,但是拒絕成為不負責任的瘋狂者。


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最後


今晚,星星眼看就要消逝,還有人不知道上帝就是那精疲力竭的大熊星座嗎?不等夜色完全降臨,籠罩山河、山峰、最後將海岸遮掩,給大地帶來安寧,星星就將漸漸隱沒,向草原傾瀉餘暉,除了在孤獨中悲慘地衰老下去,我相信沒有誰會知道他將會發生什麼。我懷念狄安•莫里亞蒂,我甚至還想念他的父親老狄安•莫里亞蒂,我們從沒能找到他。我懷念狄安•莫里亞蒂。」

這是薩爾發自內心對狄安的呼喚和思念。


曾經瘋狂過的時光也只是曾經,自我放逐後的回歸才是真實。


那些假想的、逃避的、未來的都不足以長待。鳥兒飛翔是為了落地,同時也是為了看更高更遠的風景,當經歷了那些風雨兼程後,讓你最終還是需要回歸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