檁、桁:也稱「桁條」、「檁條」、「檁子」 ,在宋式建築中稱「榑」。
檁、椽
檁是與梁架正交,兩端搭於樑柱上且沿建築面闊方向的水平構件,一般均為圓形截面,屬古建築中小式建築的大木構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承托屋面椽子,並將其荷重傳遞給粱柱。 宋《營造法式》稱為「榑」。清《工程做法則例》在帶斗拱建築中稱為「桁」,在無斗拱建築中稱為「檁」。檁條根據建築物承重大小,有用一根的,有用兩根並用的、三根並用的。兩根並用的,下面的一根叫檁枋,如脊枋。三根並用的,處於中間的多為方條,稱為墊板,如脊墊板。檁的名稱隨其梁頭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
(1)在檐柱之上的稱「檐檁」,宋稱「下平榑」;
(2)在金柱之上的統稱「金檁,宋稱為「上平榑、中平榑」,金檁有上中下之分;
(3)在中柱之上的稱脊檁,也稱脊椼,宋稱脊榑;
(4)挑檐桁,宋稱「牛脊樽」,等等…………
(5)此外還有檁墊板,它是清式建築中,填補檁木與枋木之間空隙的木板,起裝飾作用。檁墊板依其位置可分為檐墊板、金墊板、脊墊板等。
架構
椽子、椽條架構
椽:也叫椽子、椽條。
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屋頂都有挑出的屋檐,目的是保護檐口下的木構架及夯土牆少受雨淋。屋檐的主要構件就是椽子,它密集地排列於檁上,並與檁成正交,是支撐屋頂蓋材料的圓形木條,其功能是承受屋頂的望板和瓦等材料。 它按屋面坡度鋪砌,所以和地面形成角度,而不是水平的。椽條位置不同,稱謂不同,主要有:
(1)檐椽(圖六十九):架在下金桁與檐桁(正心桁)間的這段椽子,是木構架中最外側一步架上的椽子。
(2)飛檐椽(圖六十九):在大式建築或較大建築物中,為增加挑出的深度並使瓦溝水流遠,在圓形斷面的檐椽末端,並附著於檐椽之上,還要加釘方形斷面的椽子,從而加長了屋檐挑出的深度,這段方形斷面的椽子叫「飛椽」。
椽條
6、叉手:叉手:支撐在蜀柱兩側的木構件。北魏石室中用;唐、宋、遼、金、元建築中仍用;明代偶有應用,但斷面尺寸很小;清代幾乎不用叉手。
椽條構架
小叟申明:所有內容均不代表本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如內容有害或侵權,聯繫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