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病變:萎縮性胃炎離胃癌有多遠
胃癌的發生,歷經從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發展到慢性萎縮性胃炎,再發生腸化和/或上皮內瘤變,最終演變為胃癌的緩慢過程。
河南省腫瘤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張斌說,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胃癌前狀態,是指胃黏膜已經發生萎縮性改變的慢性胃炎。
臨床上,有些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無明顯症狀,但大多數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脹痛、鈍痛或脹滿,痞悶,尤以食後為甚,食欲不振、噁心、噯氣、便秘或腹瀉等症狀,嚴重者可有消瘦、貧血,少數胃黏膜糜爛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伴有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有發展成癌變的可能,但是也不要對萎縮和腸化產生不必要的恐慌。因為萎縮性胃炎發生癌變的幾率約為0.5%-1%,即使是低級別內瘤變大部分可以逆轉的。因此對於大多數患者(尤其是輕度的患者)而言其預後是良好的。
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窺鏡診療中心團隊表示,對於已發生萎縮性胃炎的患者來說, 定期隨訪胃鏡是預防胃癌的一個重要手段。有中重度萎縮並伴有腸化生的慢性萎縮性胃炎1 年左右隨訪一次,不伴有腸化生或上皮內瘤變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可酌情行內鏡和病理隨訪。伴有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者每6 個月左右隨訪一次,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需立即確認,證實後行內鏡下治療或手術治療。對於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根除幽門螺桿菌也是預防癌變的一個重要措施。
除了胃鏡檢查,萎縮性胃炎患者復查還需做多部位的取樣病理檢查和幽門螺桿菌檢查,必要時還要做內鏡下染色、超聲內鏡等特殊檢查。
胃癌:發病率、死亡率居第二位
在我國,胃癌的發病率、死亡率高居第二位,每年有68萬人診斷出胃癌,同時每年也有50萬人死於胃癌,我國胃癌的死亡人數占全球一半。
張斌表示,胃癌的高風險因素複雜,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等。年齡越大,胃癌的風險越高,且農村發病率高於城市。
胃癌越早被發現,越容易治療。我們的鄰國日本,胃癌的發病率也很高,但5年生存率高達80%,中國則只有20%。原因就在於日本的早篩普及,提高了胃癌的生存率。
張斌建議,如果有胃病或者長期的胃部不舒服,都應該去正規醫院檢查,首先需要檢查是否有 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的檢查是 「尿素呼氣試驗」。如果發現有感染,可以進行標準四聯治療,清除幽門螺桿菌感染。
但幽門螺桿菌只是胃癌的一個高風險因素,不見得感染者肯定就會得胃癌。 標準的胃癌篩查,是胃鏡檢查。 如果胃鏡認為有問題,必須根據 病理活檢結果,確定是否是胃癌。
符合這兩個條件就需要及早篩查
適合早篩的高風險人群要滿足兩個條件:
一是年齡要在40歲以上,
二是要有如下任何一種情況:
1) 身處胃癌高發地區;
2)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3) 患有胃病:包括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疾病;
4) 一級親屬里(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出現過胃癌患者;
5) 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高鹽、腌制食物、吸煙、重度飲酒等)。
專家介紹
張 斌
普外科 副主任醫師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分會腹腔鏡青委會委員,河南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河南省抗癌協會腹膜後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河南省抗癌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醫師協會結直腸肛門外科醫師分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擅長腹部腫瘤、腹膜後腫瘤、特別是胃癌、胃腸間質瘤和結直腸癌的精準微創手術治療。從事臨床工作十餘年,具有千例胃癌及千例結直腸癌的治療經驗,擅長賁門癌,胃癌,結直腸癌微創手術及腹膜後腫瘤、胃腸腫瘤綜合治療。
坐診時間:周二下午
科室介紹
內窺鏡診療中心
河南省腫瘤醫院內內窺鏡診療中心成立於1984年,擁有目前奧林巴斯最新款電子內鏡系統與愛爾博內鏡治療系統。開展常規及無痛胃腸鏡、氣管鏡,放大和染色內鏡,膠囊內鏡,以及消化道、呼吸道內鏡下止血術,異物取出術,擴張及支架置入術,腫瘤電凝、電切術,消化道營養管置入術,內鏡黏膜切除術(EMR),內鏡黏膜剝離術(ESD),經內鏡粘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APC),經皮胃造瘺術(PEG),超聲下經支氣管鏡針吸活檢術(EBUS-TBNA),靜脈曲張套扎及硬化術(EVL/EVS),消化道腫瘤內鏡下標記術,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及相關診療技術),超聲內鏡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術(EUS-FNA),腫瘤光動力治療(PDT)等。
- End -
責編:龐紅衛
編輯:常 榕
作者:常 榕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mWxC3MBiuFnsJQV3R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