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紀錄片,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必定是中央9套和BBC。
再不濟,也得是《人間風味》、《人生一串》。
總結起來就是三個字,小螢屏。
許多紀錄片雖然優秀,但上院線票房低迷,幾乎是這個類型無法逾越的障礙。
今天殺姐要安利的紀錄片,卻很不同。
它甚至比許多商業巨製,更值得買票去看——
《徒手攀岩》
作為第9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得主,只有走進電影院,才能充分讓人感受到那份由眼及心的震撼。
片子講的是一位攀岩運動員Alex,徒手爬上一座懸崖的過程。
這座名為酋長岩的懸崖位於美國優山美地國家公園,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塊單體花崗岩。
它高達914米,比阿湯哥在《碟中諜4》里「爬」過杜拜哈利法塔還高將近100米!
所謂徒手攀岩,就是沒有任何工具和保護措施,在近乎九十度垂直的懸崖上攀登將近一公里,攀岩過程長達四個小時。
在這個過程中,支撐攀登者全身重量的,只有手指和腳尖。
而支撐手腳的,可能只是山崖上一塊幾厘米寬的突起。
當需要換手換腳的時候,人全身的支撐點會減少到兩個。
只要一次失誤,攀登者就絕無重來的機會。
此前就曾有83人,挑戰酋長岩失敗。
即使對於專業攀岩運動員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Alex正是完成這個挑戰的第一人。
好幾個看過IMAX版《徒手攀岩》的小夥伴都說,他們已經好久沒有不戴3D眼鏡,真正解放雙眼去看一部視覺大片了。
看著像螞蟻一樣渺小的Alex在懸崖上攀爬時,他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电影後半段更是讓人心跳加速、手心冒汗。
一部2D電影,愣是讓人看出4D廳才有的臨場感,這就是100%實拍的魅力。
是的,我們在本片中看到的一切,都沒有特效修飾。
單是這一點,就比那些在綠幕前凹造型的好萊塢大片,更震撼人心。
更加可貴的是,主人公Alex和那些為了追求刺激而去蹦極、跳傘的熱血小青年不同,從他身上,我感受到的是大師氣質。
Alex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他為此準備了整整八年。
在這八年里,他帶著繩子攀登過酋長岩近60次,一遍又一遍地考察路線,每次攀岩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記筆記。
岩石上哪個地方有一個微小的凸起可以借力,哪個地方手和腳應該怎麼配合,Alex都牢牢背了下來。
他說:
攀岩時最大的風險不是外界的風吹草動,而是內心的情緒和壓力。
對於攀岩者來說,最難挑戰的敵人,永遠是自己。
為了戰勝自我,Alex每天住在一輛靠近懸崖的拖車裡。
他除了吃飯睡覺、攀岩訓練以外,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在拖車裡練習引體向上。
不是用手掌,而是用手指吊起全身的重量,一吊就是一個小時。
這麼做不僅是對身體的鍛鍊,更是在馴化恐懼。
在影片里,醫生對Alex的大腦做過一次核磁共振,發現他的杏仁核比普通人更加平靜。
杏仁核是人的情緒中樞,人之所以會感到恐懼,就是因為杏仁核的活躍。
而Alex能控制自己的杏仁核,這就意味著他能自行掌控情緒。
在Alex攀登成功後,有人問他:「你下午怎麼慶祝一下?」
尋常的回答或許是:
回家大睡一覺;
開個派對好好慶祝一下;
或者開個發布會接受媒體採訪。
但Alex卻說:
我要回拖車,繼續引體向上。
看,這就是戰勝了自我,獲得了內心平靜的人的回答。
他早已放下一切,在為下一次更大的挑戰做準備了。
在看《徒手攀岩》時,殺姐也總在疑惑:
Alex耗費八年,把生命賭在一塊懸崖上,如果一步踏空就會萬劫不復,他這麼做究竟圖個啥?
結果我查了一圈資料,也沒找出什麼端倪。
徒手攀岩不會給人帶來金錢和地位,整個過程充滿了孤獨和艱辛,不會有觀眾,這甚至不是一個國際認可的賽事,它沒有冠軍,也沒有獎盃。
但正是因此,它才格外美麗。
人不能活得那麼狹隘,凡事都問一句圖什麼。
為了一件沒有意義的事傾盡全力,做出不成功就死亡的努力,或許比精心掩飾的功利心更崇高。
再多的鮮花掌聲、香車美女,也比不過人在登上高峰的那一刻張開雙臂,擁抱虛無時的那份壯闊和平靜。
那不是喜悅、不是征服,那只是平靜,超越了一切功利、玄學,一切宗教意義和愛國主義的,真正的平靜。
英國著名登山家喬治·馬里洛經常被人問起:
「你為什麼要登山?」
他的回答是:
「因為山就在那裡。」
登山家喬治·馬洛里,1942年在攀登珠峰的過程中喪生
這是一個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同時又能讓一小撮人熱淚盈眶的回答。
殺姐相信,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長期堅持一件事,卻不被人理解,反覆被質疑的時候。
對我們來說,這也如同是在登山。
希望我們在面對詰問時能夠挺直腰杆,帶著與生俱來的驕傲回答一句:
「因為山就在那裡!」
給無意義之人、無意義之事建立敢於直面世界的勇氣與胸襟,這也許才是《徒手攀岩》真正挖掘出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