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加入青幫的紅色特工,李瑞環說:開始很反感,可多虧有他

2020-07-03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一個加入青幫的紅色特工,李瑞環說:開始很反感,可多虧有他

王冶秋,1909年生於遼寧瀋陽,祖籍安徽霍邱,3歲隨父回安徽。1923年來北平,進入英文補習學校,認識了魯迅。1925年入中法大學附屬中學,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這年年底轉為中共黨員。1927年回老家安徽霍邱,任縣黨委委員和縣團委書記。1928年,發動霍邱暴動,失敗後到北平,入北大國文系。1930年,被捕入獄,出獄後與組織失去了聯繫。

《民元前的魯迅先生》王冶秋著

1932年參加左聯,與魯迅通信並開始寫小說,與魯迅成為好友。抗戰爆發後,來到四川,先是擔任中學老師,1940年成為馮玉祥先生(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的國文教員與秘書。1941年,經王若飛批准,回到黨的組織。在周恩來和董必武的領導下,從事情報工作。同年,為了隱蔽工作的方便和安全, 在徵得董必武的同意後,王冶秋與另一位中共地下黨員、馮玉祥的副官趙力鈞一同加入青幫。他們的師傅是青幫頭子張樹聲。

王冶秋、趙力鈞拜完師後覺得新鮮,打算找機會試一試,檢驗一下是否靈驗。一天,二人隨馮玉祥外出經過萬縣,抽空出來選了一家酒館,挑了一張靠窗戶的桌子坐下,掛起「招牌」,各把一雙筷子橫在各自的酒杯前方。

店裡的夥計見二人一副當官的派頭,又掛了招牌,知道來頭不小,趨上前來道:「請二位老大稍等片刻,我去請當家的。」不一會,一位身穿黑色綢緞長袍的中年人走到桌旁,正襟躬身道:「 敢問二位老大在門檻沒有?」(即是否在幫) 按規矩,二人起身離座,正襟躬身應答道:「不敢,沾祖師爺的靈光。」(即在幫之意)那人接著問道:「貴前人是哪一位?」(這是在探明「海底」前人即師父)王冶秋答道:「不敢。在家,子不敢言父;在外,徒不敢言師。敝家師姓張,名上樹,下聲。」( 徒弟說師父名諱, 須分三次說出)「聲」字尚未說完,只見那人納頭便拜,口中不停說道:「小人有眼無珠,有眼無珠。」

兩人有些不好意思,便將他拉起,說道:「老闆不要客氣,我們只是路過此地,請弄些新鮮酒菜,吃完還要趕路。」那人堅持把二人請進雅間,說道:「今日前輩光臨敝店,晚輩三生有幸,定要敬前輩幾杯。」於是一番吩咐安排,並抱出一壇陳年老酒。三人談天說地,交杯換盞,好不痛快。經過這次「實踐」,王冶秋對青幫有了新的認識,對張樹聲的影響力有了切身感受。

馮玉祥

1942年初夏,一天趙力鈞急匆匆地跑進王冶秋的辦公室,焦急地對他說:「出事了!周茂藩被軍統的人抓走了,董(必武)要我們,立即確定他的下落及表現。」王冶秋馬上明白了問題的嚴重性,因為周茂藩也是「八辦」(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簡稱)軍事組的高級軍政情報人員,他和趙力鈞早年都在西北軍官學校學習,1931年加入共產黨,後都成為馮玉祥的副官,一直在馮的身邊。1940年,周茂藩受馮玉祥派遣到國民黨中央訓練團受訓,畢業後分配到軍令部二廳從事國際情報分析研究工作。他提供了許多有分量的國際情報,不僅為延安,也為蘇聯情報機關所用。他、趙力鈞和鹿鍾麟的機要秘書梁藹然都是「八辦」軍事組具體聯繫的同一個情報小組成員。如果周茂藩叛變投敵,「八辦」的軍政情報網將遭受重創,馮玉祥和鹿鍾麟的政治生命也可能由此結束,後果不堪設想。

王冶秋沉思片刻後對趙力鈞說:「此事只有找老頭子,才可能砸實。」王冶秋立刻撥通了張樹聲的緊急電話說:「馮先生的周副官遭人陷害,在二廳被人捕走不知下落,也不知是何事由。馮先生有話,勞駕師傅查一查。」張樹聲很爽快地答應道:「我當是多大的事,這事好辦,你等信吧。」不多久便有了迴音。人是被軍統抓走的,現關在軍統南山看守所。張樹聲說:「周副官犯的是通八路重罪,人贓俱獲,但周老弟很是硬氣,一口咬定是有人栽贓陷害。」最後,張樹聲還主動提出寫條子給看守所長,讓王冶秋去探監。

王冶秋在得到關於周茂藩的確切消息後,知道周茂藩沒有叛變,大鬆了一口氣,立即讓趙力鈞把了解到的情況馬上通知梁藹然和「八辦」。董必武請示周恩來後,決定讓王冶秋和梁藹然借馮玉祥和鹿鍾麟的關係,全力營救周茂藩。王冶秋當即準備了一些食品和衣物前往南山看守所探監。所長見到張樹聲的條子,馬上讓出自己的辦公室,把周茂藩帶出來相見。王冶秋對周茂藩說:「『家裡』正全力救你出獄,你要堅持住,保重身體,後會有期。」隨後,組織上展開了秘密營救行動。

軍令部是何應欽的地盤,何應欽與馮玉祥是老對頭,兩人經常在國防委員會開會時話不投機,互相開炮。現在馮玉祥的副官犯在何應欽的手裡,後果可想而知。幸虧鹿鍾麟作過軍法總監,對何應欽曾有所照顧,說得上話,梁藹然遊說了鹿鍾麟,使他同意出面調解。鹿鍾麟到何應欽家拜訪,開門見山的說:何與馮的關係事關黨國利益,勸何將大事化小,不要因為周茂藩這件事進一步加深二人之間的芥蒂。何應欽當即表示, 周茂藩通匪證據確鑿、實屬不赦,不過有鹿鍾麟一席話, 他願意從長計議此事。這樣一來,周茂藩不會被秘密處決,但牢獄之災不可避免。要把他營救出獄,還要再想辦法。

青城山

這一年8月下旬,馮玉祥先生邀請著名作家老舍一起遊覽青城山,王冶秋也隨同前往,他們住在天師洞廟堂。一天,王到廟外閒逛,迎面與一對中年夫婦相遇。對方主動前來打招呼,彬彬有禮但表情凝重,不遠處還有一個便衣跟隨。王根據經驗判斷,這對夫婦絕非等閒人等,定有隱情,似知道馮住在附近,有備而來,而且看來還有事情有求於馮玉祥。在交談中,王冶秋得知對方曾擔任重慶防空司令,因為重慶防空洞大慘案而獲罪。蔣介石曾下令將其軍法處置,後經何應欽力保才軟禁在此等候處理。談到這裡,王冶秋的腦海里形成了一個解救周茂藩的方案。

他對中年夫婦說,請你們做兩件事:第一,將申述理由與簡歷寫成材料;第二,每天做一兩樣新鮮小菜送到馮先生處。第二天吃午飯時,馮玉祥看見桌上新添了幾個對自己胃口的菜就問道,今天是什麼日子,打起牙祭了。王冶秋便答道,是防空司令仰慕先生,他的太太親自燒好送來的。在馮玉祥誇獎其廚藝時,王即把那位防空司令的遭遇及經歷向馮玉祥作了簡單彙報,並說如果我們能救他不死,便可以此為交換條件,讓何應欽釋放周副官。

馮玉祥當即表示,給蔣介石發電報,說這人是個人才,抗戰時期正是用人之際,咱們保了。可是連發兩通電報,也不見回信,快下山時,馮玉祥有些急了,要求把話說得重些再發一次。第三次終於成功了,蔣介石批示,將那位防空軍司令交軍法總監部酌處,這意味著命保住了。之後鹿鍾麟出面與何應欽說情,說馮先生已將你的防空司令保下,請何部長高抬貴手釋放周副官。1943年春,周茂藩終於被釋放出來,但身體在囚禁中受到嚴重摧殘,解放後他曾擔任重慶市委統戰部副部長。

抗戰勝利後,馮玉祥出國考察。王冶秋去了北平孫連仲(時任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北省政府主席)那裡,任第十一戰區長官司令部少將參議兼華北設計委員會 (主任是余心清) 資料室主任,繼續從事地下情報工作。王冶秋所屬的 「北平情報小組」,由中共社會部直接領導,成員還有梁藹然(任保定綏署少將參議)、王倬如(任河北省政府參議)、丁行(任孫連仲機要秘書、軍法處少將副處長)、朱艾江(在敵產處理局工作)等。

台兒莊大戰紀念館中的孫連仲雕像

「北平情報小組」直接獲取了國民黨方面有關軍事會議、部隊調動、番號改換、補給狀況、作戰部署、戰後檢討等高質量的準確情報。這些情報不僅有戰略性情報而且有更多的動態的、戰術性情報。

王冶秋利用擔任鹿鍾麟率領的國民黨中央軍事慰問團秘書長的身份,獲得了國民黨保定綏署和張垣綏署駐軍番號、兵力、駐地、武器裝備、長官姓名與後勤保障等準確情報。這些情報通過北平秘密電台發送給了中央。

1947年9月24日,北平秘密電台被國民黨特務破獲,主要工作人員隨即叛變。9月26日,恰逢中秋節前夕,王冶秋代表孫連仲給教育文化界送米,從早上九點一直忙到晚上十點才到家。

次日晨8時許,王冶秋到達鐵獅子胡同辦公地點,至大廳前,見自己的勤務康永亮驚慌地站在那裡,便問道:「余委員(余心清)起來沒有?」康答:「出了事了,天剛亮來了七八個人拿著手槍,到處逮人,已經把余委員與幾個勤務逮去了。」正在這說話的時候,余心清住處的角門開了,王冶秋的另一個勤務劉寶璋帶著一個便衣向外走來,王冶秋與其對視,還以為是長官部派來的人,而勤務劉寶璋卻佯裝不認識王冶秋,低著頭繼續往前走。

待他們走過後,王冶秋小聲問身旁的勤務:"是他們逮的嗎?"勤務的臉色一變,答道:"就是他們。"說完幾個勤務就都向後跑去。王冶秋立刻意識到,剛過去的便衣原來是逮捕自己的特務,看來特務已經動手了抓人了,他馬上也跟著往後跑去。在後院他要康永亮留在崗位上,並囑咐不要講任何看到的情況。然後他迅速走出後門,這時他已經理清了頭緒,必須搶在特務全城搜捕的前頭,離開北平去解放區。但由於此前「北平情報小組」並沒有對出事後應如何撤退做出安排,怎麼走呢?他忽然想起吳晗先生有向解放區輸送學生的關係,於是出了府學胡同便雇輛車直奔騎河樓,由此登上清華大學的校車,來到清華園舊西園 12 號吳晗家。

清華大學吳晗雕像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恰好地下黨組織負責接學生去解放區的汪行遠正在北平城裡,近日要返回解放區。吳晗教授要他晚上到清華園,說有要事相商。王、汪會面後商定,第三天在天津濱河公園見面。第二天,王冶秋脫掉少將軍服,換上吳晗先生的長袍、禮帽,繞過京西蘆葦塘,在永定門車站登上去天津的火車。

第三天,王冶秋與汪行遠在天津順利相見,王冶秋隨汪來到陳鼎文(做地下交通工作,專門護送北平的大學生去解放區)姑母家。晚上陳鼎文由北平回來對王冶秋說,現在特務拿著他的照片全城抓他,並說王冶秋的妻子高履芳已經在當天被捕,而他的住處已被特務二十四小時監視起來。顯然情況相當緊急,王冶秋與汪行遠商定要儘快進解放區,決定採取騎自行車走小路的方案。

第二天探路,第三天出發,由經營修理自行車鋪的孫大中帶路,帶著陳鼎文為他準備好的回家奔喪文書,王冶秋與汪行遠一起經過六個多小時的艱險路程,闖過了三道哨卡,於10月2日下午5點半鐘進入河北青縣解放區,成功脫險。

「北平情報小組」的王倬如、朱艾江成功脫逃進入解放區,梁藹然、余心清被捕後被押解到南京,關押了一年多後,經多方營救也平安出獄。而時任國民黨保定綏靖公署作戰處少將處長的謝士炎、軍法處少將副處長的丁行、參謀處少校參謀代理作戰科長的朱建國、二處少校情報參謀的孔繁蕤(曾用名石崞)、北平第二空軍司令部少校參謀的趙良璋,這五位中共地下黨員,於1948年10月在南京英勇就義,史稱「北平五烈士」。

王冶秋陪同接待後來擔任美國總統的老布希

解放後,王冶秋轉入到文物領域,歷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局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顧問,為文物保護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中央主管文化、文物工作期間,曾多次評論過王冶秋的功績。他說,保護文物是關係到全民族的大事,既要堅定不移,又要有遠見卓識。過去搞城市建設,對王冶秋這也要保,那也要保,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動的做法感到不理解,很反感。現在看來,多虧有個王冶秋。沒有他當時的強硬態度,今天北京城裡的文物古蹟早就被拆毀得差不多了。周總理也說過,冶秋同志把文物當作自己的生命一樣。

本文作者:季雨,「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