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縣長山村:滿山「綠」,滿眼「笑」

2019-08-13     民眼看天下

作者: 趙芳 王鋮 朱熙

從昌寧縣城出發,兩個多小時後,在鄉村公路的一端出現了一個大山深處的村莊。放眼望去,周圍是連綿的群山,星星點點的房屋傍山而建,這就是昌寧縣勐統鎮長山村。

丨昌寧全貌(何新聞 攝)

長山村地處勐統鎮西部,距鎮政府16公里,全村轄24個村民小組,常住912戶4105人,其中苗族群眾聚居的10個村民小組共340戶1685人,占總人口數的41%,是保山市苗族聚居的第一大村。

1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

走進村裡,一幢幢整齊的苗族新居映入眼帘。青瓦白牆,牆體上還繪有苗族同胞生產生活的畫面,不時看到村民在水泥路上騎著摩托,將一袋袋玉米運回家,三五個孩童在村裡的文化廣場上追逐打鬧。

「這裡是陀螺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有64戶291人,苗族同胞居多,有55戶。搬遷以後,基礎設施有了改善,就醫就學條件也好了。」長山村黨總支書記周迎春一邊介紹村裡的情況,一邊帶我們在村子裡參觀。

長山村是昌寧縣4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2015年,昌寧縣委、縣政府將其作為重點扶持對象,結合長山村實際,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重中之重,精準發力。截至目前,全村易地扶貧搬遷戶242戶,涉及5個集中安置點。

吳紹兵一家是從火皮地自然村搬遷過來的,這個32歲的苗族小伙子正在新家的小院裡打掃衛生,見到我們,他停下手中的活和我們聊了起來。「以前火皮地發生過小型滑坡,沒有搬遷之前只要一下雨,晚上睡覺都擔心,睡都睡不著。」回憶起雨季在火皮地的生活,吳紹兵仍心有餘悸。

丨村小組長吳紹兵

一談起眼前的日子,吳紹兵眼裡滿是笑意。「現在搬出來,房子結實了,下雨天也不怕了。原來怎麼也想像不到現在能住那麼好的房子。我家老房子那邊坡陡,道路難行,房子是土坯房,比較窄,一家人住著很擁擠。現在新房寬敞,我們一家5個人足夠住了。」

吳紹兵告訴我們,周圍的鄰居都是搬遷過來的,各級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的「實策實招」讓大家都願意搬出窮窩、住進新居。勐統鎮通過精簡設計,降低造價,充分尊重苗族群眾的意願,將房屋風格結合苗族傳統生活習俗,去掉了屋內的「隔心牆」,統一實行「打二建一」,保證工程造價不超標。通過組織搬遷戶、施工組統一預定採購建材,協調供貨商「憑量讓利」,從中節約支出。

「我們現在有兩種戶型,107平方米的磚木結構造價為11.6萬元,124平方米的磚混結構造價為15.9萬元。通過整合地質災害點遷建、扶貧補助、農發行扶貧貸款資金,為每戶搬遷戶提供15萬元的資金補助,建設磚木結構的可以少貸款,也可用結餘添置家具或者搞搞生產;建設磚混結構的自己只需再添補9000元,這減輕了很多搬遷戶的負擔啊。」周迎春感慨,因為政策好,不少搬遷戶由「要我搬」變成了「我要搬」。

丨火皮地下村文化活動廣場

村裡還對242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和229戶農村危房改造戶實施繼續跟蹤,定期檢查,為住房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018年,投入資金13.01萬元,開展各種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以產業培育、擴大就業、自主創業等為途徑,讓群眾不僅能「搬得出」,還能「穩得住」。

「這個易地搬遷太好了,我們現在就不需要考慮重新蓋房子的問題,有了一個寬敞明亮的家,住進新房也沒有太大壓力。明年我要爭取買一輛車。」吳紹兵編織著對未來的設想,他相信,更好的日子在後頭。

2 保金山也要保青山

繞過村寨來到後面的山上,遠眺便是滿眼綠意,走近發現是一排排長勢良好的果樹,枝頭掛滿了青綠色的果子。「這一片是澳洲堅果,再往上那一片是核桃,我們根據長山村的氣候土壤,結合苗族的傳統生產生活習慣來規劃,在海拔1600米以上地方種植核桃,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地方種植澳洲堅果。」周迎春指著眼前這一片片鬱鬱蔥蔥的果林說道。

2017年末,長山村乾果基地面積達2.02萬畝,實現人均擁有乾果產業面積4.87畝,帶動農戶895戶3580人,貧困戶272戶1080人。

丨昌寧縣民族宗教局局長李永周介紹長山村蠶桑養殖

除此之外,種桑養蠶為村民們增收致富帶來了更大的機遇。村民們在養殖之前把養殖蠶的數量報給技術員,技術員根據整個村的需要跟蠶桑公司統一購蠶種,與蠶桑公司簽訂合同,養出來的蠶繭由他們統一收購。由於養蠶收入可觀,長山村的養殖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18年全村養蠶戶達303戶,新建大蠶房1330平方米。

「養蠶好啊,比在田地里干農活輕鬆,而且效益也好。全村現在總共有5800多畝桑樹,按照我們這裡的情況,2.8萬到3萬條為一張蠶,2018年底全村養了1800多張蠶,收入達353.6萬元,2019年預計收入會突破500萬吶!」周迎春笑著眯起了眼睛,憧憬著今後的幸福生活。

「現在日子好過多了,我從今年開始種桑養蠶,加上媳婦外出打工的收入,全家一年大概有三四萬塊錢吧……」吳紹兵掰著手指算起了自家的經濟帳,突然又想起了什麼,「還忘了一個,我剛兼任了護林員,一年工資一萬五左右。」他拍拍腦門笑著補充道。對他來說,護林員是一個新的身份。

丨澳洲堅果

長山村擁有林地面積26476.5畝,森林覆蓋率達40.46%,為了保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探索出了一條「生態扶貧」綠色可持續發展新路子。吳紹兵擔任的護林員就是通過開闢公益性崗位的方式,按照縣管、鄉聘、村用的原則,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擇優吸納有勞動力的貧困群眾負責森林管護,鼓勵村民們參與環境保護,增加收入。同時,長山村依託豐富的林業資源來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2018年實施退耕1614.9畝、義務植樹8萬株,太陽能熱水器和節能灶也都出現在了村民的新家中,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站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周迎春描述著在腦海中形成的產業發展「三期規劃」。「我們近期要重點發展蠶桑、香料煙產業;中期要發展商品率較高的畜牧業,成立1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建設2個歐牛養殖示範點;遠期要重點發展生態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堅果、泡核桃等經濟作物。總之要合理布局,長短結合嘛!」長山村未來的美好藍圖在周迎春的勾勒下一點點清晰起來。

「老屋變成了新房,日子也越來越好了,這些是我們眼睛能看得見的變化。還有,以前村裡來了客人,村民見到都不打招呼,現在他們會請客人到自己家裡坐坐,倒水給客人喝。以前整天曬曬太陽不想幹活的懶人多,現在大家都在忙著搞產業,互相較著勁,看誰家的日子過得更好,這些才是看不見的變化呢!」

丨「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

作為長山村陀螺坪巨大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周迎春捕捉到的不只是舊貌換新顏,更多的是積極淳樸的民風和人們內心深處細枝末節的轉變。如今,文盲、懶漢、捕鳥人的「苗寨老三樣」,變成了能人、大戶、好榜樣的「苗寨新三樣」。

正如村頭文化廣場上赫然聳立的宣傳牌上面寫著「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在黨的領導下,生長在長山苗嶺之上的幸福之樹正在「民族團結+易地搬遷」和「生態扶貧+產業發展」兩股活水的澆灌下茁壯成長。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扶貧」是為了民生,「生態」也是為了民生。「生態扶貧」將兩項民生事業合二為一,兩者相互促進、有機協調、互相增益,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Vv6i2wBvvf6VcSZRM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