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把勞動教育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農村大眾記者梳理髮現,從歷史上看,無論是縱向溯源還是橫向對比,勞動教育一直都在被「劃重點」。那麼在當下的時代,為何要重提勞動教育呢?
重提勞動教育,重在育人樹「三觀」
勞動教育並不是新鮮詞,為何此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著重提及?
《意見》中已提到相關背景:「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勞動教育在實踐層面被弱化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在固有的觀念中,能考高分、能考上好大學才是好學生,不少學校把體、美、勞等「副科」晾在一邊,沒有即時效益的勞動教育更是直接被「雪藏」,學校教育里勞動教育存在缺位現象。
勞動教育不僅在學校被弱化,在家庭中也被軟化。
在一項家長對孩子自理能力評價的調查中,64.9%的家長認為「一般」,8.3%的認為「差」,體現出孩子在家庭中沒有得到良好的家務勞動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
近些年來,各地教育部門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像內蒙古包頭市教育局就規定:中小學主科擠占副科課時將被通報處理,並提前在網上公示課程設置,供家長和學生監督檢舉。
2015年,教育部聯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學校安排適量的勞動家庭作業,布置類似洗碗、洗衣、掃地、整理等學生力所能及的家務。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此認為:「家務勞動本身不只是一個勞動,它還涉及到學生怎麼處理好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怎麼承擔家庭的義務。家務勞動是綜合性的教育,對孩子有很大的好處。」
勞動教育在社會中被淡化,很多青少年不尊重勞動上,甚至不會勞動,卻幻想不勞而獲、少勞多得,總是妄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價值觀和人生觀變形。
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人類文明。馬克思曾說:「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的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就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幫助廣大青少年養成自立自強的勞動精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當下勞動教育的緊迫任務。
縱向溯源與橫向對比,勞動教育一直被「劃重點」
在中國,勞動教育自古就有。「耕讀結合」就是一種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意見》中提出的「知行合一」,其理論就根源於明朝思想家王守仁的哲學思想,即認識和實踐的統一。
新中國成立後,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教勞結合」思想做了創造性實踐和發展,並把這一原理作為黨的教育方針。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對勞動教育作出重要論述。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三愛教育」的觀念,即「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先進人物代表時指出:「讓勤奮做事、勤勉為人、勤勞致富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五一」國際勞動節這樣的節點的「劃重點」更是不會缺席。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說:「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全社會都要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勞動者,都不能貪圖不勞而獲的生活。」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又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靠各行各業人們的辛勤勞動。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份職業都很光榮。」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特彆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明確將勞動教育確定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僅國家重視,部分地區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上海市教委就堅持所有高二學生進行為期一周赴農村勞動實踐,近40年從未間斷。2010年,上海進一步強調每學年30天社會實踐和60課時志願服務的要求,勞動技術課程作為必修課也有20多年。
如今,部分地區的中小學校已把縫紉、剪紙、麵食等勞動實踐課程搬進校園。
勞動教育要與時代性契合
《意見》提出,我國要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徵的勞動教育體系。那麼,我們的時代特徵是什麼?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正發生深刻變化。工農業新舊動能快速轉換,鄉村振興戰略如火如荼,城鄉二元化社會形態正在轉化,生產力快速提高,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發生巨變。
據公開報道,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決策與發展研究所所長馬開劍認為,以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為標誌的科技因素,為生產勞動注入了嶄新的內涵,勞動的形式也早已超出了基於體力消耗的物質生產勞動範疇。
「比如,我們該怎樣理解籃球明星姚明當選全國『勞動模範』呢?為此,既要看到物質生產勞動,還要看到數字形式等各種非物質生產勞動。不僅要看到生產勞動,還要看到義務、責任、自立意義上的非生產勞動等。」
也必須看到,勞動教育在過去某些歷史階段曾出現與時代不相契合的嚴重偏差,把知識與生產、理論與實踐相對立。因此,《意見》指出勞動教育要適應新時代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針對勞動新形態,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曾天山認為,新時代重提勞動教育是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回歸本質,既有馬克思主義「教勞結合」思想的引領,又有「耕讀傳家久」的傳統,勞動教育不會過時,但要體現時代特徵。這樣的戰略思考與制度設計,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新時代如何培養人的深刻認識,是對新時代國家發展與個體發展所面臨的新問題的主動回應。
時代在變,勞動的本質不變。勞動不分貴賤,任何一份勞動職業都很光榮。尊重並熱愛勞動,摒棄不勞而獲和貪圖享樂的觀念,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和人生幸福觀才是「少年強」的根基。
農村大眾記者 祝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