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也是重要基礎。4月20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公示公告,擬將259個鎮(鄉)列入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其中山東省16個鎮(鄉)入選。
這16個鄉鎮有何過人之處?跟隨農村大眾報的梳理,一起來看一下。
傳承
特色產業結新果
位於日照市莒縣南部的小店鎮,素有「中國蘆筍之鄉」的美譽。經過多年發展,綠蘆筍產業已經成為小店鎮的特色產業,成為通向國內外市場的綠色名片。
從蘆筍種植大鎮到「農業產業強鎮」,小店鎮靠的是政策引導和多方面支持。從2017年開始,小店鎮在莒縣現代農業獎補的基礎上,加大對綠蘆筍種植的獎補力度:每發展50畝成片的綠蘆筍,每畝獎100元,每發展100畝成方連片綠蘆筍,每畝獎補200元,以真金白銀支持產業做大做強。
(圖片源自網絡)
農業產業強鎮的落腳點在於產業,此次入選的鄉鎮,也都有自己響噹噹的產業。在濰坊安丘市,「三辣」蔥姜蒜一直是這裡的優勢蔬菜產業。安丘大蒜看「兩河」,「兩河大蒜」因產於安丘市官莊鎮兩河村而得名。
據安丘縣誌記載,兩河村種大蒜始於清代初年,有近300年歷史。
為了讓本土老品種開新花,安丘參照美國、日本、歐盟等地的農業操作規範,制定了大蒜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和生產標準,以基層社區檢測站為依託,搭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監管平台和市級二維碼追溯平台,為農產品貼上質量安全的「身份證」。
一系列的措施讓「兩河大蒜」優良品質一脈相承,也打響了「兩河大蒜」的品牌優勢,為大蒜精深加工提供了保障。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坐擁著名的釣魚島、月牙灣、九丈崖、北方媽祖廟風景區,生態是煙台市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北長山鄉最大的優勢。
(圖片源自網絡)
近年來,特別是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設立以來,長島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工作思路,推進生態旅遊、生態漁業、生態康養提升質效、快速突破,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互促共進、良性循環的新路子。
生態變好了,居民的日子也紅火起來了,越來越多的人嘗到了生態改善帶來的甜頭。以北長山鄉花溝村為例,僅漁家樂旅遊一年就帶來400多萬元的純收入。
與北上山鄉不同,濱州市沾化區馮家鎮並不靠海,卻因漁業而興。
據了解,馮家鎮群眾素有海上捕撈和海產經營的傳統,漁業產業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馮家鎮的主導產業。馮家鎮人將海上捕撈上來的魚、蝦、蟹等海產品經過晾曬、挑揀,再運到鎮西大空場形成海貨買賣點,這便是馮家鎮水產品批發市場的雛形。
(圖片源自網絡)
經過20年的發展,馮家鎮逐漸變成了「一個小城鎮四個大市場」的漁業名鎮。以王爾莊海蜇市場為例,國內海蜇市場上80%的份額來自這裡,國際市場40%的海蜇都要運到這裡銷售。
「哪裡有海蜇,哪裡就有王爾莊人。」當地人的一句話道出了如今王爾莊海蜇的販運規模。
創新
外來物種成主導產業
在16個入選鄉鎮中,不乏引進產業反「客」為主的。
從30多年前引進試種的8粒種子,到如今中國最大的西洋參產區。文登西洋參早已聲名遠揚。而作為文登西洋參發源地和主產區的張家產鎮,享有「西洋參之鄉」的美譽。
文登西洋參加工
中藥材講究道地,對原產地的藥材格外推崇。雖是舶來物種,但文登西洋參協會會長王文智種出來的西洋參,卻是「比美國參還美國」。據他提供的一份檢測報告顯示:文登所產西洋參中的主要營養成分皂甙為9.2g/100g,而一般美國參中含量約為5%。
一個舶來物種,質量卻反超原產地,得益於對西洋參質量的控制。在文登西洋參協會和各農業合作社的組織下,文登啟動了西洋參GAP標準化種植,水、土、空氣都有標準。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外地物種落地生根,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1986年首次引進獼猴桃試種,經過30多年的不斷改良,結合當地實際培育出了自己的品種「博山碧玉」。
(圖片源自網絡)
擁有好山好水的源泉鎮,決定了獼猴桃的好品質。
源泉鎮是國家特級水源保護地,土質優良,晝夜溫差大,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造就了「博山獼猴桃就是有點甜」的美譽。
而後,2008年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獼猴桃產業革命在源泉大地開展起來。成立舜豐農業發展公司等6家龍頭企業、淄博保益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等42家合作社,家庭農場56個,整建制有機獼猴桃專業示範村15個。
去年,源泉鎮獼猴桃種植面積達到1.2萬餘畝,年產量2000萬斤,實現銷售收入過億元,戶均增收2.8萬元,獼猴桃已成為當地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融合
龍頭企業挑大樑
在罐頭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罐頭的地方,就有地方的罐頭」。
這句話聽起來雖然拗口,但霸氣十足。地方是個小鎮,位於臨沂市平邑縣,年加工各類罐頭9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被譽為「中國罐頭第一鎮」。
(圖片源自網絡)
「地方罐頭」名聲在外,得益於龍頭企業的品牌效應。依託當地水果資源極其豐富這一優勢,加之龍頭企業的帶動,地方鎮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罐頭產業鏈。包括果樹種植、果品加工、產品銷售,再細分罐頭所用的玻璃罐頭瓶、金屬罐加工、商標印刷等相關產業,不僅促進當地罐頭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
同樣有龍頭企業助力的,還有文登西洋參。面對如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的難題,當地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破解了皂苷提取、西洋參細胞破壁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文登西洋參加工
破題,讓小小的西洋參解構出無限的發展可能。近年來,張家產鎮依靠文登省級農業科技園、西洋參交易中心和特色小鎮三區「疊加」的優勢,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發動了一場「參」改。
推動產業振興,龍頭企業勇挑大樑,各級政府也在積極引導。有著30多年的大蒜種植歷史的商河縣白橋鎮,是濟南市唯一整建制大蒜生產專業鎮,種植面積達7萬畝。
面對市場變化,白橋鎮對大蒜產業進行提檔升級,建設濟南首個大蒜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示範園。建成後,這裡將擁有10條深加工生產線的標準化廠房,年消化10萬噸以上的大蒜產能和日處理2400噸的污水處理廠。
(圖片源自網絡)
本地農戶在園區內將大蒜剝皮、切片、烘乾,加工成蒜片,邁出深加工的「一小步」,後續還將發展蒜粉、蒜粒、蒜米、黑蒜等高端大蒜產品,讓深加工產品日趨豐富,預計年銷售額將突破10億元。
目前,示範園正在建設中,最快可趕在今年6月份大蒜產出後儘快投入使用。
農村大眾記者 戎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VRWq3EBfwtFQPkdnDH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