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12歲小學生完成博士研究課題獲獎,天賦異稟 or 「我的區長父親」?

2020-07-16     曼漢學院

原標題:熱議!12歲小學生完成博士研究課題獲獎,天賦異稟 or 「我的區長父親」?

最近,本屬於大人世界的科研討論突然跑到了小學生圈子裡。

起因是昆明的一位叫陳靈石的六年級小學生,他的作品《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髮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出現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網站中。

說實話,小曼第一眼看到這個標題就是滿腦子問號,完全看不懂。

又接著看了下這個項目的簡介:

高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機體對高原適應主要表現之一就是低氧適應,而低氧在人類疾病包括實體瘤中也常發生。利用高原適應與腫瘤細胞適應的相似性,本項目前期利用遺傳學比較分析了高原家養哺乳動物和對應平原物種的基因組和轉錄組,發現了高原哺乳動物低氧適應受選擇的關鍵突變基因 C10orf67,並構建了 C10orf67 基因敲除小鼠,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方面對 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髮展中的作用進行解析,發現 C10orf67 在結直腸癌中高表達,敲低其表達可以顯著抑制細胞的增殖,將細胞阻滯在 G2/M 期。進一步的研究表明 C10orf67 可以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因此,對 C10orf67 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而正是這樣一個普通人既看不懂名詞又看不懂簡介的課題,一個12歲的小學生研究透了,那麼按照慣例,這恐怕又是一位「神童」。

但讓小曼驚訝的是,這個我看不懂的課題才只是三等獎

01

議論紛起

「神童」還是「我的區長爸爸」

同樣是12歲的年齡,當大多數孩子還停留在上課讀書、下課玩耍的時候,陳同學卻已經研究起了遺傳學、基因突變、生物化學、直腸癌……

這讓那些喜歡比拼的家長們知道了恐怕又是「恨鐵不成鋼」。

網上有些陳同學的研究日記,根據他的記錄,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有些蹊蹺的地方:

1月9日,
「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這時候,他還不知道什麼是基因。
1月13日,
「了解PCR技術的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設計、PCR擴增……進而判斷一個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水平和功能強大與否。」

只用了4天,陳同學就從對基因的一無所知,到了了解基因表達水平的程度。

當被質疑課題的真實性的時候,創青賽給出的答覆是,陳靈石當時順利通過答辯,按照規定才予以三等獎。

如果真是這樣的天賦能力,似乎小小年紀完成博士級別的科學研究也是有可能的。

當陳靈石課題被網友曝光後,其父母的身份也很快被找到。

父親陳勇彬:

2005-2012在美國德州做研究院,目前任職於昆明動物研究所。

母親楊翠萍:

2006-2012在美國德州做博士後,目前任職於昆明動物研究所。

他的父母可以說是他背後隱藏的巨人了。當你還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個六年級小學生為什麼會知道C10orf67時,那你可以在昆明動物所的一篇題為《昆明動物研究所在家養動物高原適應遺傳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的論文中發現楊翠萍和陳勇彬的名字。

這就不禁讓人產生聯想,或許這就是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我的區長爸爸」事例?

目前,大賽組委會對此事進行回應:

已經展開調查。

02

高難度僅獲三等獎

類似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那麼問題來了,陳靈石的研究才只是三等獎,那麼前面的一二等獎都是什麼?

小曼查看了一下獲獎名單,萬分吃驚,原來現在中小學生科創大賽已經這麼深奧了嗎?

《利用自製紀限儀開展埃拉托色尼及拓展實驗的研究》
《二氫楊梅素調節肝臟脂代謝及細胞外基質生成的作用研究》
《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ECL比率檢測研究》
《分級多孔結構TiO2負載Fe3O4納米復合材料的製備及其在光芬頓協同催化方面的應用》
......

只從題目上看,這些課題都很嚴謹,但直觀感受下來,陳同學的課題明顯是更難的,更加傾向於博士級別的科研人員才能進行。

這個大賽中厲害的課題並不止陳同學這一個,比如獲得一等獎的中學組課題中有一篇《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ECL比率檢測研究》,屬專業類的醫學領域。

獲獎作者為重慶八中的女生程丹,她還因此獲得了當年的重慶市長獎。

像甲狀腺髓樣癌這種難度的課題一般要基礎醫學碩士或者臨床醫學科研型博士才能拿下,實驗順利的話基本要2年左右。

有網友深挖了一下,發現這樣的現象並不只存在於小學組,高中組也一樣。

@李明

不止是小學組 高中組也這樣,

像這個一等獎:

還發了一篇文章,知網可以查到

再一看,還有一篇碩士論文

指導老師都是這個易龍,這種直接拿碩士畢業論文參賽真的沒問題嗎

比賽網站上的相關圖片都是直接用論文里的

這種東西隨便一百度能查到的東西評委就查不到?18年的碩士論文19年拿來參加比賽還獲得了1等獎這也太真實了。。。

一個真敢寫,一個真敢評。

這恐怕是多數人對這事的態看法之一。但對於眾多科研人來說,將動輒長年累月才能產生的研究結果隨意加到小孩子身上,拋開其中要經歷的各種問題與辛苦,只為了讓孩子在起跑線就領先同齡人一大截,這實在太不公平。

倘若這樣的事情不加管制逐漸增多,那麼最終會影響到大眾對科研圈的看法。因為部分個人的私慾影響整個圈子,這個性質就太惡劣了。

網友@zgz以調侃的態度編了個段子:

演講人在做關於科技前沿的報告:多個項目組對腫瘤和癌症取得重大研究突破。
大廳里有人說:「我剛檢索過相關文獻,最近沒有什麼重大突破。」
演講者沒有回答,繼續說:「我們在石墨烯的應用上取得了質的突破。」
大廳里有人說:「石墨烯每天都是質的突破。」
演講人:「同志們,你們最好少看灌水的論文,要多關注科技界的未來!比如某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在線展廳!」

鑒於目前官方公示已經展開調查,只能希望會有妥善的處理。

當然了,如果小孩子對科研從小就有興趣,大可以從小就可以培養,讓他親自去探索、去實踐、去面對錯誤、去解決問題,親自去體會成功的快樂,親自去感受失敗的沮喪,讓他理解科研的不易與快樂。

小曼相信,只要做到這樣,國內學術界的未來才是充滿希望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RduWnMBnkjnB-0zEZt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