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扎堆「抄底」,東北的好日子來了?

2019-07-24   大灣區房產

1

四巨頭扎堆投資


投資不過山海關,是近些年來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裡面夾雜著對東北經濟下滑的無奈、營商環境惡劣的牴觸,以及對投資收益的不抱希望。

但近來,這句話有被顛覆的趨勢。

7月16日,馬雲帶著阿里巴巴一行人造訪哈爾濱,並與黑龍江省政府簽下合作協議,共同建設「數字龍江」。

馬雲在現場說出了那句霸屏的話:「阿里巴巴集團投資必須要過山海關,與黑龍江簽約項目近期要見效。」

而黑龍江的書記也給予回應,黑龍江省將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服務效率,確保協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空氣中瀰漫著的,都是馬迭爾冰棍甜蜜的味道。

在投資東北這件事上,馬老師並不孤獨。細細算來,這已經是近兩個月來,第四個投資東北的巨頭:

5月15日,萬達集團和瀋陽市政府簽訂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將在瀋陽再投資800億元,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型文化旅遊項目、世界一流的國際醫院、世界一流的國際學校和5個萬達廣場。6月12日,騰訊與瀋陽市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攜手建設「數字瀋陽」,提出要打造「瀋陽城市超級大腦」。6月15日,恆大集團與瀋陽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恆大集團將發揮品牌優勢、產業優勢和融資優勢,在新能源汽車、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等諸多領域投資約1200億元。


三大巨頭重倉瀋陽,側重點各有不同:

出身大連的萬達,仍然側重於文旅項目;騰訊則選擇了自己擅長的「數字經濟」領域,也是將來政府必將上馬的「城市超級大腦」項目,這也是阿里巴巴避開瀋陽的原因,二者的投資領域還是有競爭的;恆大則要在瀋陽建設新能源汽車和文旅項目。


然而早在去年,在四位「首富」聚首之前,東哥就已完成了對東北的「抄底」。

2018年1月15日、16日兩天,劉強東走訪東北三省,並在哈爾濱、瀋陽、吉林省簽下合約,並喊話「計劃未來三年在東北投資200億元」。

此時正值毛振華曝光亞布力,東北營商環境處於輿論冰點之時。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五大巨頭企業,紛紛扎堆東北投資,背後的風向怎麼突然變了?

2

一度跌入谷底的東北


最近這5年,無疑是東北經濟最困難的5年。




2013年之前,東北三省的GDP增速都在10%以上,遠超全國水平。而2014年後,東北三省增速開始低於全國水平,甚至在2016年,遼寧出現負增長,全國墊底。

出現明顯變化的,還有東北三省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名變化。


2014年之前,遼寧GDP在全國的排名一直穩居前10名,連續6年穩居第7名。到了2015年,開始下滑至第10名,2016年到2018年這三年,又下滑到了14名。

與此同時,黑龍江和吉林的排名也一直在下滑。2018年,黑龍江的排名從2008年的15名下滑了8個位次到23名;吉林的排名則從2008年時的20名下滑到了24名。

就在東北經濟乏力之時,東部沿海省份開始了快速反超,並一舉取代東北的「帶頭大哥」地位。從1998年至2017年,東北三省GDP占全國比重降至6.7%。而在建國初期,東北曾一度占到全國80%的經濟分量。

GDP下滑是各種經濟因素的綜合表現,而在很多全國性的公司做投資時,東北已經被摒除在外。

雖然全國的固投增速都在下降,但東北的下滑趨勢太過明顯。2013年,東北地區的固定投資增速尚在18.4%的正常水平,2014年便急轉直下到了2.7%,2015年、2016年最為艱難,負增長至23%,直到2017年才有所緩解。

更加艱難的是民間投資的停滯。

2015年,東北民間投資負增長9.5%,2016年負增長24.4%。而也就是在這兩年,「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聲音,才慢慢出現。


各種經濟不景氣的結果,便是東北人口的極速流失。


2001年以來,東北三省人口僅新增254萬,而同期全國人口增加11512萬人,東北新增人口只占全國的2.2%。甚至在2011至2016年的最近六年時間,東北三省人口凈流出28萬,出現負增長。

而到了2018年,遼寧常住人口減少9.6萬,吉林減少13.37萬,黑龍江則減少15.6萬,東北三省常住人口共減少近40萬人。網上甚至流傳出「東北十年流失人口100萬」的說法,並不誇張。

東北要振興,人口是根本,而目前的人口流失形勢,異常嚴峻。

於是,東北就形成了「體制機制死板——經濟下行——人才流失——財政吃緊——社會保障無力——生育率下降——經濟下行」的惡性循環。

3

東北振興的最好機會


此時,巨頭們卻逆勢而行,扎堆東北投資,是看中了什麼?

在我看來,東北投資的風向轉變,得益於三個改變。

首先是外部環境的改善。

朝鮮半島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整個東亞最為迫切解決的大難題。而東北,是中國與朝鮮半島最為接近的地區,沒有一個良好穩定的發展環境,飛彈一個接一個,任誰也不敢把未來篤定在這裡。

而近年來,朝鮮半島關係大為改善。2018年4月以來,文在寅與80後三都會面,並積極推動80後與特的會面。而自去年以來,全球關注的二人會面,也已經有三次。

不管背後是吵是和,關係總之緩和了不少,對朝韓美三方來說,都是有利的局面。

另一個重要的點是,在此背景下,朝鮮準備實行改革開放,全力發展經濟了。雖然還沒有確定的時間線,但近兩年80後與中國領導人之間的頻繁會面,也預示著這一行動已擺上日程,畢竟中國這個改革開放的成功案例,不能忽視。

一旦朝鮮半島關係進一步緩和,或者朝鮮改革開放發力,屬於東北的大利好,很快就會到來。

其次,東北三省營商環境有所改善。

去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一份《東北主要城市營商環境評估報告2018》顯示,東北主要城市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獲得投資能力有所提升。從各主要城市獲得投資的能力來看,瀋陽、大連企業獲得投資的水平僅次於廣州,甚至已經超越了西安和鄭州。


當然,這一報告結論也有爭議。但三省的營商環境改善工作,正在加速進行。

2016年底,遼寧省出台了東北地區首部規範營商環境建設的省級地方法規。此後,黑龍江唯恐落後,經過連續19輪清理,省級行政審批精簡率為72.9%,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部清零。同樣,在吉林省等地,不少沿海省份全面推進的「只跑一次」改革也都能在當地實現。

效果也開始顯現。2018年,遼寧和黑龍江兩省的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7.7%和10.5%。恆力石化等千億級重大民間投資項目已落地,寶馬、京東等巨頭開始發力東北。

最後,東北產業結構急需外力改變。

以裝備、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導產業為支撐的工業體系,和以豐富的林地、礦產、耕地資源儲備為優勢,是東北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石。

但這也意味著,在目前的數字經濟時代,東北的產業轉型會更加困難。在戰略新興產業上,東北地區與京津冀、粵港澳等地區相比,明顯落後太多。

困難也意味著機會。東北強大的工業製造實力,是產業網際網路轉型的天然試驗田。

三個省份近年來也開始注重先進位造、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技術等新興領域的投入,並與廣東、浙江開展合作。2018年,遼寧、黑龍江的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9.8%、11.2%;吉林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數量分別增長69.8%、161.1%,效果肉眼可見。

這也是騰訊與阿里投資東北的原因,巨大的市場潛力,意味著巨大的收益。

去年初,國家曾發文明確東部三省三市與東北對口合作,並準備出台東北振興的新規劃,新一輪的政策紅利正在路上。巨頭們來了,錢也來了,東北的重新振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