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傻老二精?別急著否定,心理學家證實出生順序確實影響智商

2019-08-18     優米MaMa

老大傻、老二精?數據顯示老大更聰明

今天帶優米去上課,碰到跳跳和歡歡兩姐妹,上課時姐姐跳跳安靜地坐在一旁觀察老師的一舉一動,妹妹歡歡則人如其名,歡歡喜喜的跟著老師互動。下課後老師誇獎歡歡小小年紀就能配合老師,真的很棒。媽媽笑著說道「是啊,我都沒想到歡歡能堅持下來,才兩歲太厲害了。不像姐姐坐那一動不動,老話說『老大傻,老二精』看來還真沒錯。」看著站在一旁的跳跳,我真的很想告訴跳跳媽,你家老大一點也不傻。

那老話所說「老大傻、老二精」到底對不對呢?其實這句話對也不對,對是因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出生順序真的會影響個人智力;不對則是因為,心理學家通過大量數據和實驗發現,老大比老二智商更高。

弗朗西斯·高爾頓是第一位研究出生順序對個人影響的科學家。高爾頓你可能沒聽過,但說起他的表哥你一定不會陌生,他就是——達爾文。高爾頓受表哥《進化論》的影響,重點研究人類個體的差異。

1874年,高爾頓對英國傑出的科學家做了一次統計,他發現這些科學家大多數是家裡老大。於是,高爾頓推測家裡的老大比其他孩子聰明。

"家庭智力集合模型"用數據告訴你為什麼老大更聰明!

為了證實高爾頓的推測,心理學家羅伯特·桑瓊和他的助手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並提出了"家庭智力集合模型"

這個模型的主要觀點是:家庭中每出生一個孩子,整個家庭給孩子帶來的智力環境水平就會降低,且兩個孩子出生間隔時間越短,這種效應就越明顯。也就是說,孩子在家庭中所處的智力環境水平,與出生順序和與兄弟姐妹間隔的年限有關。

是不是感覺有點暈,沒事,我們來用一個10以內的數學運算搞清楚它:

首先,假設一個成年人的智力值是滿分10,剛出生的孩子智力值為0,孩子每增加1歲智力值增長0.5。那麼,當一個孩子出生時,他會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智力環境中呢?如果這是一個三口之家,則他們家的平均智力環境=(雙親的智力值20+新生嬰兒的智力值0)/3=6.7;

接著,如果這個家庭決定在2年之內要二胎,怎家庭智力值會進一步發生變化:間隔2年的四口之家平均智力環境=父母智力值20+兩歲孩子智力值1+新生嬰的智力值0)/4=5.25。你看從數值來看,二孩出生後所處的智力環境會低於老大。

再來,如果這對小夫妻過了2年,又生了一個孩子,那麼家庭智力環境又是多少呢?間隔2年的五口之家平均智力環境=(父母智力值20+四歲孩子智力值2+兩歲孩子智力值1+新生嬰兒智力值0)/5=4.6。數值又一次降低,其實這個結果很好理解,新生兒剛出生,智力值都為0,所以在家庭智力環境上屬於「拖後腿」的,

最後,如果二孩間隔年限拉的足夠長,也就是常說的老來得子,會對二孩有什麼影響呢?比如,老大老二相差16歲,由於此時老大已經成人,智力可以相當於成年人。間隔16年的家庭智力環境=(父母智力值20+16歲孩子智力值10+新生嬰兒智力值0)/4=7.5。可以看出,間隔年限足夠長的家庭,二胎所處的智力環境,比獨生子女的6.7分還要高。這也就是為什麼經常會有人說,「老來得子」的孩子更聰明。

"家庭智力集合模型"有個經典案例:在美國,第一批太空人有23位,其中有21位是家裡的老大

那麼,出生順序到底會影響孩子哪些方面呢?

1,智力水平

從統計數據和心理學家的實驗我們已經知道,出生順序不同所處的家庭智力環境也不同,這導致每個孩子的智力水平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老大在理解抽象問題時更容易,而他們的詞彙量更加豐富。更容易聽得懂父母的指示

其實這個現象也比較好解釋:老大出生,家長初次為人父母,雙方在情感上都會對彼此非常重視,父母所有的關注點都在老大身上,會不知不覺的給孩子更多的包容、引導。但老二出生後,情況就不一樣了,有了老大前車之鑑,父母早都熟悉了各種套路。同時,兩個孩子,父母不可能只關注一個,所以二胎家庭的現狀往往是:「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不同的環境,決定了孩子在理解力、專注度、自控力各方面勢必會有差距。

2,健康水平

調查數據顯示雖然老大在智力上會高於老二,但老二比自己的哥哥姐姐更加健康。幼兒疾控中心曾做過一個統計,發現:長子或者長女要比弟弟妹妹們患1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一些。

我們小區有一對小姐妹:老大默聞5歲,老二默言2歲。老大一到換季准感冒,無論媽媽如何小心,都無法避免默聞換季感冒。但老二從出生到現在,除了濕疹啥事沒有。媽媽曾說,要說細心,對默聞其實比默言上心多了,但沒辦法老大底子太差。

其實,老二比老大身體素質更強也是有原因的。專家推測,弟弟妹妹們出生後會更早地接觸到不同病毒,因為哥哥姐姐們出門玩、上學都會帶回來不同類型的兒童病重常見病毒,這樣反而讓弟弟妹妹產生了免疫

3,性別愛好

加拿大布魯克大學的波加爾特教授發現,出生順序對男性的性別愛好有一定的影響。他發現每多一位哥哥,則這位弟弟被另外一名男子吸引的可能性就更大。也就是說,兄弟多的家庭,弟弟們更容易對男性產生好感。

波加爾特教授表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每個哥哥實際上都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子宮。我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是這與母體的免疫反應有關係。」,也就是說在一個家庭中,男孩子的性別愛好和母親在生育時的年齡以及遺傳基因等都有關係,但男孩多的家庭,弟弟們被男性吸引的機率要大一點。當然這種影響並沒有大到起決定性作用,調查發現出生順序對男生的性別愛好只是有微弱的影響。

說了這麼多影響,是不是讓很多多孩家長異常焦慮,既然出生順序無法改變,那麼其帶來的影響是否能削弱呢?在眾多出生順序對孩子影響的心理學家中,我認為美國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 的理論非常中肯。她曾說:「出生順序或許有影響,但這個影響效果較為短暫,而且只限於家里,當孩子出門以後,他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就能逐漸消除這些影響。」所以,家長只需在平時的家庭環境中注意,就能更進一步減少家庭中出生順序帶來的差異。

那在家庭中,要如何消除出生順序帶來對智商的影響

第一,老二出生後注意照顧老大的情緒

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寫了一段和大兒子安安的互動:晚飯時間到處找不到安安,她扯著嗓子呼叫這安安的名字,卻始終沒有回應。當她已經在生氣的邊緣時,終於在黑著燈的臥室找到了蜷曲在被子裡的安安。她坐到床上掀開被子,發現安安一臉的眼淚,枕頭也是濕的。她把安安抱起來,摟在懷裡,像摟一個嬰兒一樣。輕聲問安安「怎麼了?」安安有點不好意思的回道「沒什麼,只是看到你剛剛去抱弟弟那個樣子,你一直在親他,看著他笑……我覺得你比較愛弟弟……」

很多時候二胎家庭會發現,二孩出生後原本乖巧懂事的大寶突然變得不可理喻,異常敏感。其實我們如果換個角度,原本獨得父母寵愛的大寶,在一夜之間,父母的重心、關注點都跑到了那個剛出生的小孩那,大寶心理難免會有些失落。

所以,平時在照顧小寶的同時,不要忘了站在一旁眼巴巴看著的大寶。讓他幫弟弟拿個尿不濕,同時誇她真能幹,都能做媽媽的小幫手了。不僅從小樹立的老大的責任感,也讓二寶從小就感受到哥哥姐姐的愛。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模糊出生順序帶給孩子的天然影響。

第二,鼓勵孩子們自行解決問題

兩個孩子在一起,總有鬧不完的矛盾。很多時候我們會告訴哥哥姐姐「他是弟弟,還太小,你讓著他。」但這其實就是在給孩子貼標籤,弟弟小所以哥哥姐姐就得不問青紅皂白的讓著?這樣的處理方法只會讓老大承擔更多的責任,而讓二寶學會鑽空子。

正確的做法是,除非孩子們向你尋求幫助,否則孩子的問題都留給他們自己解決。比如,孩子們因為一個玩具爭執起來,父母最好的做法是先觀察別出聲,先讓孩子們自己處理,當孩子們向你告狀或要你主持公道時再出面。

當然在處理的過程中也不要獨自做判斷,更好地做法是,和孩子一起情景復現剛才的問題,家長負責做陳述性歸納,引導孩子表達自己每個動作後的真實感受,同時提醒孩子注意對方的感受。很多時候在表達自己,傾聽對方的過程中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如果兩人仍舊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讓時,則可以讓他們一人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從中選出雙方都滿意的方法。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斯科特·考夫曼曾說:再微小的遺傳和環境優勢,在時間的推移過程中,都會被環境反覆放大,產生「乘數效應」,從而變成巨大的優勢,這樣的作用會反覆疊代並且伴隨人一生的發展。

所以哪怕出生順序對孩子智力、健康、性別愛好的影響比價微小,家長也需要重視起來,在日常生活中就做到合理引導,才能將這種差異逐漸消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M3dyWwBJleJMoPMxE8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