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河北趙縣泥溝村村委會裡,十幾位絲弦藝人湊在一起過把戲癮。聞訊趕來的鄉親們蜂擁而至,大姑娘、小媳婦、老頭兒、老太太們圍坐一起,觀賞本村草根藝術家表演。靠牆的樂隊一字排開,板胡、笙、笛、琵琶、板鼓、戰鼓、大鑼、鐃鈸、手鑼一應俱全。趙縣非遺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要為他們錄製一段音像資料。
泥溝絲弦藝人
73歲的張傻小第一個登台,演唱了一段《忠保國》,他的唱腔高亢嘹亮、粗狂蒼勁、韻味細膩委婉、真假聲結合巧妙,博得了滿堂彩。接著絲弦藝人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爭搶著亮相,就像鄉村舞台上舉辦的一場絲弦演唱大賽。鄉親們起勁地鼓掌,喝彩。一旁的村幹部介紹說,「我們泥溝村的人就好這一口。對於絲弦,泥溝人早已深深地愛進了骨子裡。村裡打算搜集歷史上泥溝絲弦的老物件,如戲裝、道具、台幕等等,建一座泥溝絲弦紀念館,記住鄉愁。」
絲弦藝人張傻小
泥溝絲弦是一種散發著泥土芳香的地方劇種,2011年即被石家莊市政府列入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11年前,我曾來泥溝村採訪老藝人張金鐸,現在老人已經過世了。他活了85歲,大約有六、七十年的光景是在村裡唱絲弦戲。
絲弦藝人張傻小
老人曾經說過,泥溝村是個戲窩子,專唱絲弦。據他介紹,清末年間,村裡出了個郝老鵬,不知從哪兒學的花臉行,他徒弟一大堆,僅用徒弟就能開戲。郝老鵬戲班在當時很能賺錢,凡戲班的人,都能吃飽飯。村裡人看了眼熱,紛紛把孩子送到郝老鵬這兒,不為別的,混口飯吃就行。久而久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唱絲弦的,喜歡絲弦成了這個村一種獨特的鄉俗,後來,坊間就有了「泥溝人不嫌臊,出門唱著絲弦調」的調侃,就有了「紡花織布唱秧歌,耪地扶犁哼絲弦」的俚語。
百年老戲裝
張金鐸是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名角何鳳祥的徒弟。何鳳祥即著名演員「趙州紅」,他是郝老鵬的徒弟。他的表演古樸典雅,瀟洒穩重。1957年市絲弦劇團進京時,在中南海懷仁堂內,國家領導人觀看了他和劉硯芳合演的絲弦折子戲《扯傘》,受到稱讚。
老戲裝
張金鐸出徒後,回村裡牽頭建成「農樂絲弦劇團」。農閒時節,經常到外地巡迴演出,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天半月。泥溝絲弦戲沒有劇本,全憑老師傅口傳心記。金鐸不識字,但記心好,演過的劇目如《康熙私訪山東》、《忠保國》、《反洪洞》、《下河東》、《下陳州》、《出慶陽》、《金鈴計》、《金簪記》、《花打朝》、《煤山》等都裝在了他的肚裡。
化妝
這種地方戲對鄉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影響及其深遠。往昔,趙州鄉間就有「紡花織布唱秧歌,耪地扶犁哼絲弦」的俚語。當年為了餬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唱絲弦的,愛戲成為這個村一種獨特的鄉俗。
非遺證書
張傻小是張金鐸的兒子,子承父業,現在是泥溝絲弦的傳承人。他12歲就跟隨父親學戲,攻鬚生。可以說是在舞台上長大的孩子。張傻小唱了幾十年的絲弦,他扮相俊朗,嗓音宏亮、表演洒脫細膩,拿手戲有《拔樁撅》、《下河東》、《趙二社篡位》等,一天不唱戲就跟少吃了一頓飯。到上世紀90年代,受社會風氣影響,一切向錢看,絲弦後繼乏人,劇團解散了,一些藝人被迫改行。張傻小心裡像刀剜般難受,他不忍心丟下熱愛的家鄉戲,開始著手組織散失的絲弦藝人搭班唱戲,或唱唱鄉村廟會,或走走喇叭班,風風雨雨,艱難度日。
曬戲裝
張傻小驕傲地說,「泥溝絲弦劇團」不用請外援,就能演一台戲。趙縣好多劇團演員都是東村一個西村倆湊的班子,唯獨泥溝村是個例外。
春節演出
泥溝絲弦的唱腔全部音域在兩個八度,下方八度用真聲演唱、上八度用假聲。最後一字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尾腔翻高的唱法使絲弦戲的地方色彩更為濃郁和突出。 當地有「三里地外聽絲弦」的說法,泥溝人也自豪的放言,「泥溝村唱戲,黎村都聽得見」!
泥溝絲弦藝人合影
中午,與泥溝的藝人們合了影,大家各自散去,張傻小握著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的手,道出了自己的憂慮:「現在參加劇團活動的人都已經老了,村裡年輕人不願意學這個,絲弦劇團青黃不接,傳唱了300年絲弦戲,難道真要在我們這一代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