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電影市場,有一個領域占據著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位置。
那就是「老片重映」。
2018年的《龍貓》、2019年的《千與千尋》、《海上鋼琴師》,都引起了較高的關注,以及不錯的票房。
為什麼這些古老的、大家早已看過一遍又一遍的片子,總能在電影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老片重映」為何如此吃香?
全世界都欠了一張電影票
其實「老片重映」並不是這一兩年才興起的,早在2009年就已開先河。
1994年版《東邪西毒》,2009年重映終極版,收穫了2600萬的票房,在09年算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了。
之後陸陸續續也有一些老片子重映,《倩女幽魂》、《新龍門客棧》、《甜蜜蜜》、《英雄本色》、《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等等。
在這些老片子重新上映中,大家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欠XX的一張電影票終於可以還上了」!
尤其是2017年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最終收穫了1.89億的票房,成為國產老片重映最高票房。
大家都知道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系列,當年在公映的時候票房之慘澹,可周星馳的電影第一遍覺得一般,第二遍慢慢有感覺了,第三遍第四遍才悟出其中的真理,之後每看一遍都能稱一句「無法超越的經典啊」!
因此,在票房上,大家總覺得當初不懂事,是對不起周星馳的。
而周星馳的兩部《大話西遊》都有加長的噓頭,只不過「大聖娶親」還有一個宣傳,就是有老片未播放片段,加上「欠星爺這張電影票是時候還了」諸如此類的營銷,相比之下「大聖娶親」要比「月光寶盒」的票房高多了。
所以,欠星爺的這張電影票你還了沒?
另外,還有18年和19年宮崎駿的兩部動畫,也是欠老爺子電影票系列。
1988年4月16日《龍貓》在日本上映,這是吉卜力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至今吉卜力的標誌都是龍貓。
2018年是《龍貓》上映30周年,高清重製版搬上了我們中國的大銀幕,瞬間受到了許多人的追捧,第一時間走進電影院重溫這份難得的純真。
《龍貓》最終的票房1.73億。
而《千與千尋》則更加厲害了。
《千與千尋》2001年在日本上映,最終以308億日元(約19億人民幣)的超高票房至今穩坐日本影史票房冠軍。
《千與千尋》還同時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以及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這也是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的亞洲長片動畫。
2019年6月21日,《千與千尋》在中國上映,憑藉著經久不衰的超高口碑,拿下了4.87億的票房。
有多少人去電影院補上了這張欠了宮崎駿18年的電影票?
又有多少人在電影里看出了宮崎駿早就想告訴大家的一生?
包括之前4K修復版的《海上鋼琴師》,貢獻票房的同時,也是致敬經典。
當然了,也有人會覺得,誰都沒有欠誰的電影票,這不過是一場營銷而已。
不可否認。
營銷是其一,我們也確實在這些影片上映期間看到了千篇一律的類似文章。
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他們值得這張電影票。
只要是重映的老片,幾乎都是曾經的經典封神之作,看多少遍都不會覺得膩,並且不同的時間段拿出來欣賞總是會有不同的感受。
《大話西遊》失去之後才懂的珍惜這個道理你真的懂了嗎?
《龍貓》30年如一日的童真守護你真的能保持嗎?
《千與千尋》看過無數遍之後,你真的能過好這一生嗎?
《海上鋼琴師》1900的執著你真的釋懷了嗎?
經典之所以能稱之為經典。
那是因為他們經得起時間的打磨。
也許當你看了一千部以上的電影,就會覺得這世界上壓根兒沒有任何離奇的事情,但這些電影真正能看到你心裡去的,可能只有寥寥幾部。
所以它們是值得的,值得你再次抓住機會去感受,去欣賞。
這一張電影票,你真的不虧!
要麼賣情懷,要麼賣技術
不少人覺得「老片重映」就是賣情懷。
的確。
上面所提到的《大話西遊》、《龍貓》、《千與千尋》、《海上鋼琴師》這一類就屬於賣情懷,就算有的人不理解明明在網上都可以看的電影,為什麼還要花錢去看?
這一份感情,跟錢無關。
就好比《龍貓》和《千與千尋》,一個時隔30年,一個時隔18年,宮崎駿的這場冒險,我們等了好長時間,可即便過去再久,都是不負期待。
哪怕明知是賣情懷,還是會有許多人買帳。
「老片重映」賣情懷是基本,還有一種加持,賣技術,3D版本讓人無法抗拒。
2012年轉3D重映的《鐵達尼號》再度震驚世人,狂瀾9.5億票房,成為了所有「老片重映」中的票房冠軍。
美到什麼程度?
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想伸手去觸摸!
2013年史匹柏的《侏羅紀公園》也以3D版本回歸影院,即便再看劇情其實並不怎麼樣了,但是修復版的視覺效果令人震撼,受到了不少年輕人的追捧,也算是一個圓夢吧。
1961年版本的《大鬧天宮》至今擁有著超高的評分,絕對的童年經典。2012年轉3D版重映收穫票房近5000萬,別看票房跟別的比起來不怎麼樣,這可是我們的「老古董」啊,也算是引起了一次「小爆炸」了!
還有一個「異類」《一代宗師》,2013年才上映,僅僅隔了兩年便重映,打的旗號是3D加長版,最後擼走了9700萬,這可能是一部最新的「老片」了吧。
雖然《一代宗師》有非常明顯圈錢的嫌疑,但還是有人買帳啊。
縱觀這些2D轉3D的老片,最後都收穫了不俗的成績,這就相當於在原本有情懷的基礎上,錦上添花。
「老片重映」還能持續賣座嗎?
要麼走心,要麼過硬,「老片重映」你總得要占一樣。
但隨著「老片重映」的兩極化口碑越來越明顯,喜歡的人使勁兒追捧,反感的人為它打上圈錢的標籤。
大家也在思考,這份情懷究竟還能賣多久?
周星馳的《功夫》轉3D版是在2015年重映的,不過卻很意外的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票房只占了原版的一個零頭,難道是星爺這張電影票不好使了嗎?
原來是因為大家發現《功夫》3D版在宣傳上照樣打著「還星爺一張電影票」的噓頭,但其實最後的分帳跟周星馳根本沒有一點關係,大家都覺得有一種被欺騙了的感覺。
2011年重映的《倩女幽魂》搞得張國榮的粉絲和重映策劃人之間烏煙瘴氣,粉絲覺得這是在消費哥哥,堅決抵制,最後雖是重映了,但效果很不理想。
由此可見「老片重映」的水分其實還是蠻大的,投資方看重的就是消費者會為情懷買帳的心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產老片,總是不敵進口老片,從《千與千尋》、《海上鋼琴師》、《泰塔尼克號》、《侏羅紀公園》等就可以看得出來,始終比我們的國產老片票房要好。
首先在視覺上有一定的震撼,其次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我們引進國外的好片子總是很少,就連視頻網站也不多,我們看國外的片子百分之八十靠找資源,這也給大家形成了一種只要有引進,一定要抓住機會的心態。
而且對於去電影院看電影的選擇,3D又往往大於2D,也就不言而喻了。
「老片重映」想要持續賣座,光靠情懷還不夠,換湯不換藥的宣傳方式大家總有一天是會膩的。
80後、90後的情懷隨著時間的推移,始終還是抵不過00後、10後甚至今後的20後,等到了完全屬於他們的時代,又是另一種流行了。
所以,現在想要在「老片重映」上掀起一番波瀾,還是要下一些功夫的,至少真誠很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FbZcW8BMH2_cNUg0Q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