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2019-10-28     網上客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題解】唐肅宗至德元年(756),京都長安陷於安史叛軍之手。杜甫救國心切,隨即把老小安頓於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毅然投奔即位於靈武(今寧夏靈武縣)的肅宗。不料,途中被叛軍捉住,押往長安,過了八個月的俘虜生活。在這期間,詩人寫了許多有關淪陷區所見所感的優秀詩篇,《春望》即是其中之一。

【解讀】全詩八句,詩意發展分兩層。

第一層,首聯與頷聯,詩人寫「春望」之所見,所聞,與所感。將憂國愛國之情寫得溢於卷稿,透於紙背,動天地,驚鬼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亂起,國家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舊。長安城裡又是春天,處處雜草萋萋,樹木森森,一片荒涼景象。〕

首聯,點題。詩人言「國破」,亦語「山河在」;道「城春」,亦表「草木深」。大處落筆,兩相對照,句句含恨;小處著眼,突出「破」「深」,字字含悲。詩人憂國之情如長江大河,洶湧澎湃;愛國之心如星辰日月,光照人間。

詩題「春望」,首聯應「望」而生。詩言「國」曰「破」,落筆非凡。「破」字蘊含豐富,意境深邃,形象生動,情感強烈。「國破」與「山河在」互相對比,形成鮮明對照,給人以想像的廣闊天地。首句意豐,情濃,都在這「國破」而「山河在」的對照與反襯中。安史亂髮,烽煙四起,到處是凶狂的賊寇鐵騎;人民在火與血中,掙扎哀號。國家安在?然而,「破」字之後,「山河在」三字驟出,更為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的透頂腐敗;階級、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安史之亂爆發,導致了國家的四分五裂。山河依舊,國家破碎,詩人城頭春望,目睹「破」「深」之慘狀,痛不欲生。詩句具有如此之大的藝術感染力,還在於「破」中寓圓,暗與「山河在」相吻合。盛唐時期國泰民安,耕夫樵子樂陶陶日出而作,恣悠悠日入而息;車如流水,馬如龍,華蓋如潮,市井繁榮。曾幾何時,狼煙遍地,山河未改,國家破敗。這「破」字的魅力之大,萬鈞雷霆不及,倒海之勢何如!

第二句,「城春」與詩題相扣合,突出了「深」的描繪,寫出了劫後長安的荒涼悽慘。盛唐時期的長安,是遐邇聞名的世界大都。那時長安的「春」,十里煙花,十里楊柳,十里水邊多麗人,昇平盈城。而今「春」在哪裡?干戈動天地,賊騎撼神州;昔日的貴妃寵姬化為塵土,宮殿長廊變為灰燼;百姓慘遭殺戮,怨魂遍地,白骨成堆。「草木深」,是安史叛軍的罪證,是唐王朝透頂腐敗的印記。「深」字,足見詩人眼睛在「望」,目光凝滯,心在飲泣的痛苦之狀。時值「城春」,詩人目睹樹蒼蒼草萋萋的京城長安,成了荒涼哀怨的人間地獄,他的心如錐刺刀剜,痛苦不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由於詩人感慨時局的動亂,看見春花的妖姿美態反而倍增愁緒,老淚橫流;由於詩人離恨在心,聽到百鳥流啼,反而覺得肉跳心驚。〕

頷聯是首聯的具體,是「國破」的延伸,是「城春」的對應,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春望」之所見,所聞,所感。字裡行間,激情奔涌,悲鬱郁,恨悠悠,令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經叛軍血洗的長安,斷壁殘垣,滿目瘡痍;人煙稀少,樹茂草雜,花落滿地,一片淒悽慘慘的景象。「花」與「春」相輝映,本是和諧的統一,但國勢頹敗,叛軍肆虐,生靈塗炭,在這哀怨的大環境中,詩人感嘆時局,見到悅目的「花」,反觸景悲生,淚如泉湧。句中以「濺」修飾「淚」,極為形象。「濺」,水花飛射狀,極見詩人看花而有感於時局,悲愈甚,痛愈切。

「恨別」是「國破」的延伸。偉大的愛國詩人對國家的離亂,人民的深重災難,縈縈於懷。孤妻弱子遠在他鄉,到處是大戰亂,大毀滅,大災難,詩人怎不惦念。他夜裡想,夢中見,天天盼。於國於民,詩人合盤托出自己一顆赤誠的心;於家鄉老小,詩人也有一顆潮翻浪涌稚子般的心。離愁別恨折磨著詩人。就在此時,詩人聽到百鳥的合鳴,悲愈重,恨愈深,禁不住肉跳心驚。

第二層,頸聯以「烽火」應「感時」,突出戰火連續時間之長;以「家書」襯「烽火」,寫為害之深。尾聯重在發如雪、鬢如霜、「搔更短」、「不勝簪」的形象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國難家事的深切哀痛與萬分焦慮。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入春以來,戰鬥頻繁,戰火連綿不斷,已三個月了;一封家信,要冒戰火,避賊寇,越千山,才能傳遞到手,它的價值抵得上萬兩黃金珍貴。〕

頸聯寫戰爭的殘酷,時間的久長,「家書」的珍貴,更襯出國家的離亂,賊寇的凶狂。

「烽火」應「感時」而出,「家書」應「恨別」而生。「烽火」意顯,「連」字俗平,但後面帶出「三月」,氣勢陡變,氛圍沉重,格調悽慘。句中的「連」字啟人想像:烽火台林立,高聳觸天,烽火如血,烽煙如雲,籠罩山河;賊騎猙獰狂歡。「連」字帶出「三月」,是「感時」的具體表現,是「國破」的歷史佐證。

「家書抵萬金」句,充溢著詩人眷眷的深情,透映著詩人骨肉的親情,體現著詩人深深的懸念。戰爭頻繁,社會動亂,在羌村的老小安然無恙嗎?王師何日興兵討伐,一舉殲滅叛軍,收復京城長安?這一切,怎不令人牽腸掛肚渴盼「家書」呢!「家書」之所珍貴,它載著家人的良好祝願,報告著家人的平安;它像絲絲情線,由遙遙羌村飄來詩人的心間;它像空中彩虹遙接兩端,架起詩人思家念親的金橋。難道「家書」不是萬金不抵,至寶不易嗎!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戰爭不息,國難深重,折磨得詩人夜難寐,食無味,坐不寧,手撓頭皮,使原來的白髮變得更短,更稀,簡直連簪子也別不住了。〕

尾聯,詩人通過自我形象的描繪,與詩中「望」的形象相照應,愈見詩人愛國之忠,憂國之誠。同時,暗與「花濺淚」、「鳥驚心」相映襯,更見詩人怨恨俱生,搔首致「短」,感人至深。詩人歲不過半百,鬚髮已「白」,足見飽經風霜,平生何其慘澹!這一「白」字,已映出詩人憂國的悲痛,念家的愁情,但詩句又續之以「搔更短」,猶如加一層雪,添一層霜。「搔」字至為形象,情感極為強烈。國家之「破」,草木之「深」,「烽火」之久,對「家書」的渴盼,這一切極其複雜的思想感情,都集中地體現在一個「搔」字上;城頭春望,感時恨別,萬千感慨也集中地體現在這一個「搔」字上。

結句,向縱深發展。國家的破敗,家人的離散,令詩人發變「白」,「搔更短」,簡直到了別不住簪子的地步了。詩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息息相關,詩人與苦難的人民心心相連。尾聯與首聯緊相照應,以自我形象的描繪為詩作結,進一步體現了詩人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詩人為「國破」憂心如焚,且極盡救國之力。他剛強堅韌,終生愛國之志不移,憂國之心不變,救國之行不止。尾聯二句平白如話,但它是「春望」之所見,所聞,所感的深刻總括,是詩人愛國情感的飛躍與升華。

【綜述】詩通過寫「春望」淪陷長安之所見所聞與所感,抒發了詩人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思想感情,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首聯,寫望中所見,大處落筆寫環境。「山河在」,說換了主人;「草木深」,言人煙稀少。頷聯,寫詩人感慨。「感時」句,寫花,寫所見,感傷國事;「恨別」句,寫鳥,寫所聞,怨恨家事。五句,寫戰亂之久,應「感時」;六句,言家信難得,應「恨別」。尾聯,寫詩人自我形象,抒發憂國傷春的感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ygOH24BMH2_cNUgJQ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