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個匯聚萬千焦點的地方,作為代言這座城市人居形象的封面,一如前海之於深圳,曼哈頓之於紐約,它是這座城市的名片,可以看見的未來,引領著城市發展的潮流。
在珠江西岸,正崛起這麼一座新人居「封面」——馬鞍島。
近期發布的廣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施工圖」和「任務書」中,對支持翠亨新區建設作為重點進行專門闡述。
未來,翠亨新區馬鞍島將打造為涵蓋科創研發、健康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業、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服務業、生態居住、交通樞紐於一體的城市新中心,成為建設國際化現代化城市新中心、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的重要載體。一個充滿活力的珠江西岸新人居場景,將從馬鞍島崛起。
科技新城
創智中軸+雙子大廈+未來之門
海風輕拂,時間悄然划過城市的肌膚。展望2024年,深中通道通車在即,那時的馬鞍島也將初具規模。以深中通道西岸落腳點為龍頭,主幹道路及城市地下管網基礎設施基本建成,生態環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教育、醫療等民生配套逐步落地,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整體投資及宜居吸引力不斷夯實。
站在時代的風口,城市需要新的地標。坐落在翠亨科學城東部岸線的「未來之門」可以視作中山劃時代的嶄新城市封面。
科學城的中心區是貫通馬鞍島東西,聚集科研創新與城市功能於一體的創智中軸;北側是超級街區,南側是湖灣客廳和嶺南水街,而聳立在創智中軸最東部的未來之門,是兩座高250米的雙子大廈。
從效果圖上看,雙子大廈其實是十分現代化的樓宇,簡明的幾何形體和全玻璃幕牆,樓距不寬,從遠處看就像一扇徐徐打開的大門,「未來之門」的名字也因此而來。
北至翠亨快線、東至珠江口、南為起步區邊界、西為大茅水鎮,科學城規劃範圍18.27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3平方公里。
從形態到功能,從建造理念到未來願景,科學城都代表著中山城市進化的方向。作為馬鞍島最高建築群,250米的未來之門、400米的超級街區,創智中軸呈現高低有序、錯落有致的城市天際線;嶺南水街、文創坊、林冠樹橋,將成為潮流打卡休閒勝地;整合超甲級寫字樓、五星級濱海酒店、濱水休閒商業街等全生態企業商務需求,打造集科技、藝術、生態於一體的24小時智慧垂直城市,構築一個多元的、交互的、未來的活力空間。
科學城不僅是產城融合這麼簡單,它帶給中山的是巨大的想像空間。未來,隨著深中通道、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的加入和中山港客運碼頭的落成,馬鞍島的城市運轉和產業發展更加如虎添翼。
立足區域高起點規劃、交通便利和創新資源集中的優勢,馬鞍島將加強教育、醫療、文體設施等公共服務配套、優化悠閒娛樂體驗,推動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台、區域醫療中心、國際設計港等板塊落地,打造港澳廣深等地青年人集聚場所,最大限度釋放大灣區的創新創業創造動能。
精英配套
40所學校打造全鏈條教育
紅磚綠瓦,站在高層教室往窗外眺望,依稀還能看到寬闊的伶仃洋。「以前從來沒想過讓孩子到馬鞍島上讀書,因為感覺這個地方在郊區,交通不方便。但是,今天參觀過學校,我下定決心幫孩子報名。」現場考察中山紀念小學之後,在開發區工作的劉先生做出了決定。
7月5日,位於馬鞍島北部的中山紀念小學傳出招生信息。這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小學,占地面積約40畝,鄰近翠湖公園環境幽靜,高標準、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環境,運動場、教學樓、大禮堂一應俱全。該校可以滿足近1500人的教育需求,招生範圍包括,翠亨新區起步區(臨海工業園),火炬開發區的馬安、茂生、東利等片區。據了解,該校首批兩百多個招生名額已於日前招滿。
從最近公布的控規成果來看,在馬鞍島上,僅南部的翠亨科學城的規劃人口就達到了16-18萬,整個島上的規劃人口規模可見一斑。而滿足下一代的教育需求,是吸引人才落戶的關鍵。當前島上的教育正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根據控規,馬鞍島將建成包括中山紀念小學、翠亨重點中學在內的39所學校,其中中學9所、小學13所,幼兒園17所。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在2019年的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中山將積極籌備省市共建的中山科技大學,這所全日制公立大學,初步選址在馬鞍島。40所學校,提供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全鏈條教育資源,未來的馬鞍島將成為中山的教育高地。
除了教育資源外,醫療、文體也是衡量人居環境的重要標準之一。
從馬鞍島的規劃理念看,該區有著清晰的醫療配套發展脈絡:整合區內現有新藥研發、醫療器械等生物醫藥產業基礎,大力發展醫療服務產業。在各類公共設施的用地規劃中,醫療用地的規劃面積,僅次於中小學用地。
在新版控規當中,進一步細化了馬鞍島上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規劃和建設標準。規定要求,今後島上新建的居住區都應同步建設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配套措施,生態療養院、國際醫院、體育公園、翠亨音樂廳等重磅項目將在島上逐一落地。
一座城的「生機」在於人。對於馬鞍島而言,人才將是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馬鞍島正努力提升城市規划水平,加強城市功能和綜合實力,建設人居優質生活圈,進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生態人文
通山連海,濱海新城描繪新人居
城市的人居水平不僅體現在公共配套,還體現在生活方式上。以前國內大凡新區,總是重經濟產業,忽視或者輕視生態環境的提前謀劃與立足長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自從翠亨新區掛牌以來,高度重視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充分發揮濱海臨水、水系發達的自然稟賦,逐步打造宜創宜業宜居宜游的濱海生態城市。
建設省級濕地公園——翠湖公園是第一步。2018年末,位於馬鞍島北部中心地帶的翠湖公園一期全面啟用,占地面積約140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約51萬平方米。依託茅龍涌豐富水系和生態基底,因地制宜地營造出荷塘月色、濕地廣場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嶺南元素的公園形象,成為一個集休閒、運動、攝影為一體的核心生態區。
目前,馬鞍島及其周邊在建和將建三個公園:中山翠亨國家濕地公園、金水湖公園和金山公園。其中,國家濕地公園將在年內組織驗收。濕地公園建成後將和南沙濕地和淇澳島共同構成國際候鳥的遷徙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鞍島在規划過程中對標國際三大灣區的一流城市,採用了大量國內領先的新技術、新方法,如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從最新的規劃圖上可見,整個馬鞍島的外圍被一圈「濱海綠廊」所包覆,各區域間錯縱交織著公園用地和防護綠地,391.58公頃的綠化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13.73%。
以科學城的設計為例,本著構建通山連海、藍綠交織的規劃思路,在構築現代城市空間的同時回歸生態和自然,利用原有的濕地和水道規劃了「三軸引領、一帶串聯、廊道交織、多點覆蓋」的公共空間系統。建成後的科學城綠化覆蓋率將超過35%,從任何地點出發,3分鐘內必定可以步行到達公共空間。
身在繁華鬧市,不舍綠景詩意。「出門見公園,綠網相連通」的格局,影響著整個馬鞍島的生活方式,有勃勃生機的紅樹林生態奇蹟、有慢體驗的海灣風情街、有品藝術的海洋藝術中心,更有樂生活的歡樂水岸……未來的馬鞍島將為灣區居民呈現一幅人居生態盛景。
7月18日《南方日報·深圳觀察》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