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禮斌
童謠
落雨了,打烊了,
小八臘子(小朋友)開會咯,
廿四路電車打彎嘍。
篤篤篤,買糖粥,
三斤核桃四斤肉,
吃你的肉還你的殼,
張家老伯伯問我要只小黃狗。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外婆叫我好寶寶。
糖一包,果一包,
外婆買條魚來燒。
頭勿(不)熟,尾巴焦,
盛在碗里吱吱叫,
吃拉肚裡豁虎跳(翻跟斗)。
跳啊跳,
一跳跳到賣魚橋,寶寶樂得哈哈笑。
小辰光(小時候)姆媽唱童謠
弄堂里全是小人(小朋友)
姆媽叫,切飯(吃飯)啦
小巴辣子回去啦~
個麼(那麼)
老底子額(以前的)上海到底切啥呢?
(以上內容用上海話讀更有味道哦)
如果問你
什麼樣味道最得你心?
我想
那肯定是屬於家的味道
屬於家鄉的味道
無論身處何處
最難忘的就是小時候的味道
那麼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
老底子上海的餐桌上有些什麼呢?
Hey~
你還記得嗎
傳統油渣碗仔飯
豬油渣飯是一種地道的傳統小食,
市井街頭,彎頭街巷,
這樣的古老美味在記憶隨處可見。伴隨著濃郁的香味,
胃裡的那份饞蟲早就被喚醒。
食物對疲憊的身體和精神都是一種難得的安慰,
迫不及待的吃上一份,搭配一份湯,
慢慢享受這份舌尖的美味。愛上這古老小食,
更是愛上這漫不經心的鄉情鄉味。
相傳在蘇東坡的《仇池筆記》中,就已經有豬油渣飯的記載。製作豬油渣飯時,先將適量的粳米、糯米與香菇、蔥頭、醬油、鹽、酒、油渣等一起炒香,然後放入罐中,再放入炒過的糯米料,之後再蒸。等熟了之後,倒扣於盤中食用。
第一次吃豬油渣飯,會覺得有那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油渣料同米混合在一起,就會感覺到味道的不同尋常。Q彈的糯米很有嚼勁,搭配肥五花肉、開洋、香菇、蛋黃等食料,咸中還帶有一絲甜意,最傳統的豬油渣飯是鐵罐中炊煮而成,此時的坊間巷裡飄出的香味,如會飛越的悠悠歲月到達你的舌尖,你的有福的胃。
土豆色拉
上海色拉是海派的,正如老克勒的口味,
是一種源自西餐卻是根據上海人的習慣口味改良的海派西餐。
主要原料是土豆,講究點的是以白煮雞蛋切丁替代補分土豆,
然後再根據個人喜好配入紅腸、方腿甚至蘋果、番茄、蘑菇等料,
倒也是一片海納百川的胸懷。
土豆色拉
你說世界是多麼遼闊
多回家鄉看看吧
老上海人又稱洋山芋色拉,是將煮熟的土豆切成小方塊,一隻蘋果切成小方塊,加放一些煮熟的小靑豆,熟食店買來的紅腸切成小方塊,再用色拉醬拌成。在30年代,上海紅房子西餐館開張時,萊譜上就有這一道色拉冷盤。這道色拉,是上海人對西餐的改良,當時在上海頗為流行。它綜合了法國的水果色拉,俄國的土豆色拉和中國人喜食的熟菜做法。
既稱色拉,色拉醬為其靈魂。一盤色拉口味的好吃與否全取決於色拉醬的調配技巧。因為當年商店裡很難買到現成的色拉醬,所以大人們就教會了孩子,怎麼用一雙筷子,把一隻生蛋黃和色拉油攪拌在一起,一匙一匙,只能順著一個方攪,一直攪到手酸,終於將它們攪拌成手工替代的色拉醬。在攪拌過程中,一定要順著一個方向攪拌,不然則會茄掉(打不上勁),全功盡棄。
上海色拉是一道攜帶著歷史記憶的上海菜。
它代表著上海人的生活基本方式:
亦中亦西
但把它們融化成屬於自己的,
他們認為自己那種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
簡直就是最好的。
蝦油露春筍雞
"蝦油露雞"是江浙一帶的傳統老菜,指用蝦油露來浸雞。
用這種調料浸滷食物,具有濃郁的海鮮滋味。
舊時的人家,大多崇尚節儉,
尤其在農村,日常三餐經常是腌制鹹菜當家。
但只要有客來訪,人們都要殺雞、殺鴨,隆重招待。
由於雞、鴨、魚等肉類平時難得一見,
會過日子的主婦就做一甏蝦油露雞儲備起來,
臨時來客,撈出一些,切成一碗,因此一隻雞可多次待客。
一款好吃的蝦油露雞,蝦油露是點睛之筆。舊時做蝦油露雞,蝦油露各家都有調製密方,做法可簡可繁。多取小蝦、小蟹,放上鹽,入瓮悶上十餘天。而後取其汁,再加上腌制鹹魚時留下的殘餘汁水和酒,蝦油露就做好了。此時的蝦油露極咸,帶有特殊的魚腥味,如要入料還需再加工。原漿蝦油露中兌入上好的雞湯煮沸去沫冷卻入黃酒加香料再沸湯,蝦油湯便熬成了。取一個陶甏,放入事先備好的雞塊,倒入冷卻後的蝦油湯,置於室內透氣處。待三五天後,甏中便有一股異香幽幽溢出。撈出一塊浸好的蝦油露雞斬件裝盤,黃盈盈、油漬漬的雞皮下隱著柔嫩若雪的雞肉,誘人極了。啟箸搛(去夾)一塊入嘴輕咬,只覺肉質滑嫩,咸中帶鮮,回味清香。
如今,菜肴越來越豐盛了,老輩們昔日美食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老味道也隨之越來越淡。所幸的是,仍有那麼一些人,會依著當年長輩口授的技藝,堅持製作傳統的地方菜。因為在那些讓人留戀的古早滋味中,不僅延續著往昔風韻,更傳承著舊時人情。
奧灶燜肉湯麵
生活在江南地區的人們,總是對麵條情有獨鍾。
每座江南古城都有一碗、甚至幾碗代表性的麵條。
而對於上海人的鄰居——崑山人來說,
這碗讓人念念不忘的麵條,就是傳統麵食"奧灶面"。
關於奧灶面這個古怪名字的由來,
民間流傳著好幾個版本的故事。
故事之一
奧灶面之名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的金口御賜,
但僅是傳說,至今無從考證。
故事之二
一位名叫顏陳氏的女子製作出了一種湯紅、面白的紅油麵,深受客人喜愛,她的小面鋪由此名聲大噪。有同行為了競爭,便中傷紅油麵是「懊糟面」,即軟塌塌不爽利的意思。後有書生建議顏陳氏反其道而為之,乾脆取「懊糟」的諧音,用「奧灶」為招牌。
好的湯底,成就一碗奧灶面的靈魂。崑山人常說:唱戲靠腔,吃面靠湯。麵湯素來是老饕們對於一碗好面最基本的判別,奧灶面亦是如此。奧灶面功力之高,都在這一口湯里展現得淋漓盡致。紅湯奧灶面吊湯的食材採用淡水魚頭、螺螄、黃鱔、河蝦等具有江南特色的河鮮原料,和新鮮筒骨、隔年老雞等禽肉類食材,外加秘制醬料精心熬制而成。奧灶面熬湯時不加味精和雞精,湯的鮮香之味均來自於長達6個小時文火煨制。為了熬出湯底的精華,使其湯芳香濃郁,沁人心脾,一碗奧灶麵湯才算有了靈魂。
雙檔湯
老上海雙檔湯,傳統小吃。
雙檔即兩個百葉包、兩個油麵筋塞肉
及一碗粉絲所組成。
還有一種是單檔湯,
那單檔和雙檔有什麼區別呢?
我想,
單檔就是一個百葉包、一個油麵筋塞肉
加上一碗粉絲組成
薺菜腐皮卷,薄薄的豆腐皮包上剁好的薺菜肉餡兒,包的時候要注意腐皮卷要方方正正,這樣炸出來的外形更好,出鍋,一口咬下去,美味。
除了油渣飯、色拉等,還有更多的上海美味
比如
油麵筋塞肉、老上海冰糕、熏魚
鼎盛糕、腐皮卷
等等
小時候,媽媽變著法兒準備各式菜肴,
蒸的、炸的、煮的,
饒是嘗過各種美味的現在,卻依然記得
媽媽燒出來的味道,無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