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就是用多幅圖畫配以文字表現一個故事。連環畫起源於何朝何代有多種說法,據考證應傾向於宋朝年間。宋代時期木刻書大量出現,印刷術已非常成熟,木刻書的出現需要在內頁配插圖,以增加書的美觀度,一本書內頁連續出現插圖,這些插圖詮釋著書的內容。連環畫就從這一時期出現萌芽了。
明代《剿賊圖記》
我們看到的最早的連環畫是明代的作品,如明朝萬曆年間刻印的《孔子聖跡圖》、《制陶圖》、《農耕圖》等。如《棉花圖》,從棉籽下種到豐收,再到製成紡織品的每個步驟都以圖畫與文字說明,這些連環畫多跟生產有關係,同時對幫助老百姓了解農業方面的知識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聖跡圖
明清時期,一些小說,戲曲,詩歌刻本都有插圖,有的小說每一回就有一幅插圖,被稱為回回圖。如《列國志傳》、《增評補像全圖金玉源》、《水滸》等等。
明代《春秋列國志傳》
1925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了定名為「連環圖畫」的《西遊記》,這標誌著連環畫正式誕生,其後該書局又出版了《三國志》、《水滸》、《封神榜》、《岳傳》等。從此連環畫正式登上了中國圖書的舞台,那時候人們的文化生活較為匱乏,而這些圖文並茂的書籍是群眾爭相閱讀的主流。
民國《西遊記》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斷刺激著連環畫的發展。到了1932年上海出版連環畫的大小書局已多達30餘家,已出版了各種不同類型的連環畫題材,每本印量約有兩千多冊。全國各地見到的連環畫以上海出版的較多,這同時出現了一大批海派畫家,較有名氣的有:朱潤齋,周雲舫、沈曼雲、趙宏本、陳光鎰等等。當時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有擺連環畫的小書攤,讀者多為少年兒童和市民,及下層勞工。他們僅能靠租書的方式閱讀之。這時期的畫家生活在動盪的年代,生活極其不穩定,只能迎合出版社畫些鬼怪、古代神、俠客連環圖畫以養家餬口,連環畫出版的質量水平也不是很高。
作者:悟勁
本文摘自:連友心聲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