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高考正式落下帷幕。
這屆的高三學子經受了磨鍊
收穫了成長
預祝各位學子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奧利給!!
崇明歷史上
也出過一位「高考」的出類拔萃者
至今仍被口耳相傳
今天小編就帶你認識一下
這位被雍正欽點的崇明「探花 」
沈文鎬,字紹岐,號誠齋,清朝崇明縣南新鎮(今豎新鎮油橋村)人。
他出生在貧苦農家,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崇明縣誌·雜事》中記載了他「妙對免地租」的故事:父母因天災糧棉歉收交不出地租,心事重重夜難安寢,年只十二的文鎬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瞞著父母去向糧戶請求減租。糧戶家塾館的塾師見他伶俐聰明,就說有上聯「素不食葷葷食素」,如能對出下聯,可助一臂之力。文鎬應聲對道:「貧難欺富富欺貧。」塾師拍案叫好,經他說情,免了沈家當年的地租,又讓他免費入塾念書。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沈文鎬考取了秀才,得以進入縣學就讀。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名列 「拔貢」 保送北京的國子監。機會來之不易,埋頭於四書五經、八股文章,三更燈火五更雞持久如新,迎來了雍正十年的鄉試,中了舉人。
次年陽春三月間,三年一次的會試開考,沈文鎬如願以償,貢士榜上有名。放榜後不過一個月,沈文鎬參加最高級別的考試殿試。殿試在太和殿進行,萬乘之主皇帝主持,凝神思索腹稿後,濡墨落筆,洋洋洒洒,文不加點,自感得心應手,暗暗高興。
夢寐以求的喜訊降臨:金榜題名,高中進士!
閱卷大臣經鄭重評選,把成績前十名考生的試卷進呈御覽,當場拆示姓名,雍正皇帝親自點定一甲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新科探花就是沈文鎬,金殿唱名,天子嘉勉,賜赴「恩榮宴」、名刻「題名碑」,榮耀之至,出盡了風頭。
沈文鎬進入翰林院擔任編修,七品銜。參與為皇帝起草詔誥、編纂史書、講解經義。
奏報山西學政任滿,需要補缺。雍正皇帝看中了德才兼備的沈文鎬。
雍正十三年四月,沈文鎬離京西行。到任以後就忙碌開了:為學宮書院的學官、士子講學弘道,穿梭往來於各州縣巡視,沙塵朔風無所懼,風霜雨雪只等閒,所到之處,考察學官優劣、生員勤懶,獎優罰劣。
《崇明縣誌·宦跡》記載,沈文鎬發誓公正謹慎,杜絕科場徇私舞弊,士子文章必親定好差,勞苦不辭。每於歲、科二試前給州縣發布文告,嚴斥考場弊端,嚴申考場紀律,甚至親自核對考生籍貫、年齡、姓名、面貌,以防舞弊。
沈文鎬深知窮鄉僻壤就學之難,得悉大同、朔平僻處北隅,讀書人少得很,便從那裡挑選品學兼優者數人,送來省城書院學習,畢業後回鄉教授學生。幾年以後,大同、朔平等地文教大振。
原先欽定,朔平、寧武二府按縣學定例,每月給予膳食補助的秀才各20名,每二年選送一名秀才進國子監。靠著沈文鎬大力振興兩府文教,生員變得充足,至乾隆二年(公元1738年),兩個州膳食補助的秀才各增加為30人,3年里可選送2人去國子監就讀。
乾隆三年十一月,沈文鎬任滿回朝。
乾隆五年,以父親病故辭官回崇明守孝。次年春上青黃不接時,他貢獻俸祿,幫助鄉親們度過難關。守孝期滿回朝途中又轉道南京,拜會兩江總督尹繼善,通報了崇明縣缺糧實情,尹總督於是發文,給崇明縣每歲增糴六萬石。
回京後的沈文鎬,出任八旗姓氏館纂修,在武英殿行走,奉皇帝之命,參與編纂了《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乾隆九年金秋十月,皇帝賜群臣宴,御製首句「重開甲子文治昌」令臣下賡續。沈文鎬一氣呵成柏梁體詩一首,引乾隆點頭讚許,同僚撫掌稱妙。
乾隆十年春,沈文鎬擔任會試同考官,協助主考閱卷。
早山西學政任上時,沈文鎬因過度勞累至心力憔悴,晚年患上了心臟病,奏請退休還鄉,乾隆十五年(1750年)病逝,安葬於今豎新鎮躍進村。
人去留名,沈探花的聰慧好學、宦跡惠政、美德懿行,一代接一代在民間傳揚。據說達官貴人經過他的墓地時,必下馬或下轎,以示敬重;鄉民生了病,家人去墓前祈求痊癒,拔了草回去煎湯服用,以致墓地四周往往寸草難留!
探花沈文鎬全國第三崇明唯一,島上父老鄉親引以為榮,尊稱「沈探花」而不直呼其名,時過兩個半世紀多亦然。
作者:陸茂清
編輯:顧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