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博物館「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上,開國典禮時的五星紅旗 紅燈籠 「九頭鳥」喇叭這些見證了新中國成立的珍貴文物第一次集中與觀眾見面。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升起的五星紅旗。這面長4.6米、高3.38米的五星紅旗,平鋪在大廳中央的展櫃里,吸引了眾多觀眾目光。
據介紹,1949年9月29日上午,國營永茂實業公司接到指示,為開國典禮趕製一面五星紅旗。由於當時的印染技術達不到印製大幅面國旗的要求,只能採用手工縫製。製作五星紅旗的紅綢、黃緞來自前門大柵欄的瑞蚨祥,再交由西單「新華縫紉社」縫製,於10月1日凌晨完工。1951年7月,這面國旗由北京市政府撥交給中國革命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陳列和保存。
從1949年開國大典起,每逢節日和大型慶典,天安門上就會懸掛4對巨型燈籠。
1994年國慶前,這種木骨架燈籠才光榮退役,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鋼結構摺疊式新型燈籠。
開國大典所用的108門禮炮(使用54門,備用54門),如今保存下來的有2門,均藏於國博。
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燈籠
圖片來源 國家博物館
「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由國家博物館主辦,8月9日開展,展期三個月。館長王春法表示,慶祝新中國70華誕的最好方式就是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為配合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覽,國家博物館還準備了一組館藏的1949年開國大典珍貴文物。
文物展品共24件(套),分五組。包括新中國成立,特別是開國大典當天相關的重點文物展品,主要包括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燈籠、開國大典使用的禮炮、話筒、國旗、國歌唱片、中央人民政府木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印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簽名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代表手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大使館印章、中蘇建交後兩國國書以及《新華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藏品。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天安門舉行。城樓上,八個大紅燈籠掛起。毛澤東主席通過「九頭鳥」喇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隨後,28響隆隆的禮炮聲響起。
時隔70年,兩個紅燈籠、10門禮炮,還有「九頭鳥」喇叭在展廳重逢。這些開國大典的「親歷者」背後都有故事。
開國大典所用的108門禮炮(使用54門,備用54門)
「九頭鳥」喇叭
成功將毛主席的聲音傳到全國各地
先說「九頭鳥」喇叭。開國大典時,國內還沒有無線傳輸技術,城樓上的聲音只能通過喇叭擴音,再通過電台的收音裝置傳到全國。但是天安門廣場面積太大,再加上開國大典當天廣場上有30萬人,普通喇叭音量根本不夠。怎麼辦呢?當時負責轉播技術工作的傅英豪想了一個辦法,把九個喇叭都焊在鋼板上,分成三排,一排三個,俗稱「九頭鳥」。經過試驗,「九頭鳥」喇叭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成功將毛主席的聲音響亮地傳播出去,傳送到全國各地。
開國大典紅燈籠
紅燈籠難在製作。1949年9月,開國大典前夕,布置裝飾天安門城樓的方案足有20個。周恩來最終認可了八個大紅燈籠的方案。
被請來做燈籠的是一位70多歲姓尹的老匠人。老匠人帶徒弟三天三夜做成。他誠懇地說:「我這輩子沒有做過!這麼大的燈只能在城樓上做。」他和徒弟忙了三天三夜做成8個紅燈籠。每個燈籠需要3個成人手拉手才能環抱,堪稱有史以來最大的燈籠。1994年,懸掛了45年的紅燈籠被摺疊式的燈籠替換。其中,懸掛在東二、西二位置的兩盞宮燈被拍賣,拍賣所得捐贈給北京貧困山區解決吃水難的問題和希望工程。一對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另兩對由天安門管理委員會收藏。如今展廳里的一對就是從天管會調撥來的。
小叟申明:內容和配圖源自網絡,經編排整理。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