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有教養的人,都有這4個特徵

2020-10-21     美文投條

原標題:曾國藩:有教養的人,都有這4個特徵

來源:儒風大家 作者:儒風君 · 聞清

教養,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品質。

做人有教養,才能贏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

晚清名臣曾國藩非常注重為人處事的教養,在他寫給子弟的家書中處處可見。

在曾國藩看來,有教養的人,往往有這4個特徵:

1

恭敬謙遜

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曾說:「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他認為,自傲和多言是凡人兩個最致命的弱點。

而生來本就不是什麼「完人」的曾國藩,也曾年少輕狂,特別是仕途上的順遂,也曾讓他一度迷失心性,常常輕議時事,因而得罪了不少人。

好在,曾國藩是一個善於自省的人。經歷過挫折之後,他改變為人處世之道,放下身段與人交好,同時收斂鋒芒,給別人台階,逐漸緩和了人際關係,更贏得一眾擁躉。

周易有云:「滿則招損,謙則受益。」一個驕傲自滿的人,永遠也無法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王陽明說,「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

真正有教養的人,絕不會倨傲自大,無論對誰都會恭敬謙遜、彬彬有禮。所謂「謙謙君子」,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謙恭有禮,才算得上君子。

2

慎言少語

曾國藩說:「慎言謹行乃修己第一事」。

關於慎言,他甚至寫有一本「專著」,叫做《謹言箴》。

剛進入翰林院時,曾國藩春風得意。一次他給父親過壽,對前來祝壽的好友誇誇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得這位好友反感,拂袖而去。

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在日記里反思了自己的過錯,他自責,作為一介儒生,竟然連《禮記》里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參不透,實在太不應該。

從此以後,他的一生都在踐行「戒多言」,還把「戒多言」當成家訓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內容,經常給子弟灌輸、強調「立身以不妄語為本」 的人生信條。

《周易》有句話:「吉人之辭寡。」層次越高的人,越是懂得謹言少語。

他們能管住自己的嘴,慎言慎行,看破不說破、知理不爭辯,知人不評人,但凡開口,如沐春風。

慎言少語既能顧全他人,也能給自己留條後路,是處世的大智慧。

3

注重細節

《道德經》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曾國藩正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人。

從家書中可以發現,曾國藩對大大小小所有事情,包括親戚生孩子怎麼隨彩禮,都囑咐得萬無一失,可以說是事無巨細。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是曾國藩醫生一生的為人處世之準則,他也常常告誡子弟,胸襟要大,眼光要高,而有做人做事要細。

曾國藩在「相面術」上也做過總結,喜歡盯著別人看、穿衣不拘小節、總翹著二郎腿等等,諸如此類的細微之處,都是缺乏教養的表現。

老子說過:「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注重細節,不僅是對自我的高要求,也是對他人的尊重,細節成就人生,細節也帶來愉悅。

4

胸懷大度

胸懷大度,不僅能交到朋友,也會讓人生變得開闊。

曾國藩與李鴻章同為晚清重臣,但實際上,曾國藩「看不上」李鴻章的一些行為。

「祁門危機」中,李鴻章與曾國藩意見不一,還因為湘軍一員將領起了衝突,於是李鴻章萌生退意,藉故去了別處。

李鴻章走後,曾國藩感慨說:「此君難與共患難耳」。

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當面說破,依然與李鴻章保持書信來往。

「祁門危機」之後,正是用人之際,曾國藩特意寫信將李鴻章請回來,並對他「禮貌有加於前,軍國要務,皆與籌商。」

因此,李鴻章常以「曾門大弟子」自居,對曾國藩終生執弟子之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fObSHUBURTf-Dn5uO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