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炮台關爺宮史話

2020-02-23     大潮汕灣視點

炮台關爺宮史話


揭陽空港經濟區炮台鎮昔稱「鋪前」,早在宋明兩代這裡就開始有零星村落,至明代天啟二年(1622),為防盜寇入侵,在「鋪前」設西營,設把總一員,兵八十三名,既御盜寇,又轄民事,至此,「鋪前」始有建置。清順治十三年(1656),駐揭陽清兵為防止鄭成功和海寇侵犯揭陽,於是年農曆五月初七在榕江「鋪前」段建炮台,城牆上列大炮數十於上下,撥五六百兵守之。由於「鋪前」地勢險要,水陸交通便利,人流日多,遂逐步發展成墟市,作為地名稱謂,「炮台」之名稱逐漸取代「鋪前」,炮台鎮名稱之由來即緣於此。

炮台鎮關爺宮(即關帝廟,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就位於該鎮老市中心,宮前有一空曠埕(當地人稱「關爺宮前」),鎮區有十八條商業街(即魚鮮街、番薯街、竹篾打鐵街、布街、東街、廟前街、大發街、大興街、內直街、橋仔頭街、拔布場街、城仔前街、憲關前街、五鋪后街、海坪街、灰窯頭街、新街、宮巷街)可通達這裡,故有「炮台十八個關爺宮」之說。昔日炮台鎮區商貿形成以「關爺宮前」為核心區向周圍街區輻射網絡格局,商品貿易以品種划行歸類,鎮區內經營商貿項目主要有:米行、鹽行、魚行、青果行、乾果行、布匹棉苧行、抽紗百貨行、金銀首飾行、糖煙酒行、服裝鞋帽行、豬肉牛肉店、麥豆餅圈行、醬油行、茶行、陶瓷行、中西藥行、竹木杉行、打鐵鋪行、燈籠紙鋪行、文具書店行、餐飲客棧行、照相影樓行、鐘錶行、裁縫洗染行、錢莊典當行等。本地周邊農民來炮台鎮區上市出售柴草燃料、米穀豆類、番薯、苧麻、蔬菜、水果、豬、三鳥、蛋品類等農副產品。鎮區設有五個門類交易市場,即灰窯頭下的豬仔場;後溪墘街的三鳥場;城仔腳的番薯柴草場;魚鮮街的魚鮮菜場;關爺宮前的米場。

昔時,炮台鎮每年農曆二月初八開埠紀念日和農曆五月十三關爺誕日,都在關爺宮前舉辦廟會,有彩街、趕集、遊藝、做大戲等民俗活動。「關爺宮前米市」輻射毗鄰潮陽、揭陽、潮安三縣(揭陽為當時潮汕地區稻米主產區,素有「米縣」之稱),大米日上市交易量約千餘擔,經營大米者有「宮前四大米行」(即恆利仁記米行、恆利直記米行、恆利五記米行、大和米行),15個鬥腳(每斗13市斤,每市斤16市兩),20多家小米店。1943年潮汕發生米荒,關爺宮前米市交易正常,時人稱「若炮台關爺宮前無米,則榕江雙溪嘴無水」,由此可見關爺宮前米市的繁榮活躍,關爺宮前成為炮台鎮一處人流密集商貿繁華核心區。

商貿的繁華也帶動了關爺宮前餐飲業的發展,關爺宮前附近街區分布著「醉珍」「醉西」「和珍」「進合」「東盛」「德泰」「乾興」等10多家餐飲店(俗稱「桌鋪」)和多家名小食攤檔,經營蚝烙、尖米丸湯、韭菜粿、豬腸脹糯米、粿汁、沙鍋粥等。其中以關爺宮前名小食蚝烙和尖米丸湯最為著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evzcHABgx9BqZZIVk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