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聊城,有關疫情的消息漫屏飛,很多市民只得宅在家中,不給社會添亂,足不出戶的日子對於每個家庭來說已是家常便飯。「宅經濟」也就因此應運而生,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輿論場已成功搶占了傳統營生的風頭,正逐步從風口走向一種趨勢,成為街頭巷尾爭相議論的熱門話題。那麼,什麼是「宅經濟」?聊城的「宅經濟」現狀又是如何?連日來,記者就這一問題展開了調查。
「宅經濟」是什麼?
首先,我們不得不先認識一下,什麼是「宅經濟」?其實,「宅經濟」是個新詞,從字面看,可以理解為「宅」與「經濟」的聯繫。通過記者了解來看,「宅」主要指足不出戶、宅在家裡,「經濟」指的是一種經濟現象和行為方式,「宅經濟」既指人們宅在家進行的一系列消費活動,也可以延伸至在家學習、辦公等。而我們要說的「宅經濟」,無疑就是這場疫情衝擊下的產物,是一種新的網際網路經濟現象。
近段時間,在 「宅」家防控疫情的日子裡,不難發現,廣大市民走親訪友的少了,親子互動的時間多了;外出購物的少了,線上消費的多了;聚會、看電影的少了,線上聊天追劇的多了;就連網絡遊戲的家族都日益增多了……
在聊城,記者發現,很多生鮮團購漸漸在社區流行了起來,年輕人也開始「宅家」修煉曬廚藝了。縱觀網際網路經濟生態,由於「宅經濟」的出現,不僅讓垂死掙扎的生鮮電商活了過來,還催生了「線上辦公」、「線上問診」、「線上教育」等多個網絡應用場景。當人們被迫宅在家中「以宅防疫」的時候,「宅經濟」已悄然進入一個異軍突起的窗口期。接下來,我們將跟隨聊城新聞網記者的鏡頭,通過幾個不同的視角去解讀關於「宅經濟」的那些新鮮事兒,看看現實中的「宅經濟」又是哪般模樣?
【視點一】 居家購物
「老實待在家,就是給社會做的最大貢獻。」這是疫情期間的一句流行語。記者注意到,組團購物在很多社區和社交圈子,成為人們補充生活物資的重要方式,生鮮配送最為火爆。
「一般早上7點多開始配貨,最忙的那段時間,早上5點起來配貨,送完貨晚上9點多到家。」洪山海鮮的鄧先生說,「做了微信小程序,但大家使用不多,主要下單方式還是微信接龍。我把每日的價格發到群里,相對市場價會低一點,大家按需下單。」疫情期間,鄧先生在配送海鮮的基礎上,也給大家配送米、面、油、水果、蔬菜等,生意相當紅火。
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平常工作很忙,家裡的水果蔬菜、衣帽鞋襪,甚至化妝品、小家電等都是線上團購的。疫情期間更是如此,由於很多實體店還沒有營業,線上團購成了她購物的主要渠道。
「在線團購很方便,可以無接觸送貨,不用自己操心,價格也還算優惠。」市民楊先生評價說。
據鄧先生介紹,除傳統的團購方式外,最近有一些賣家電、賣窗簾商戶與他合作,開始賣食品類產品。
【視點二】 線上辦公
「我們剛到公司上班沒幾天,之前都是在家裡辦公。」,王繼冬是聊城一家汽車4S店的部門經理,因為疫情的影響,春節過後,他沒能按照年前公司的安排如期上班,等待他的是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線上辦公。據王繼冬介紹,春節過後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們公司每天早上9點鐘都是通過網絡見面的形式開會,一天當中,他還要按照公司安排好的時間段進行線上學習,儘量在這段「宅家防疫」的時間裡加強拓展業務知識。
據了解,直到一周前,王繼冬才接到公司的通知,可以正常到公司上班了。因為他的崗位主要負責銷售,雖然已經正式開班,但他更要考慮銷售方面的事情。這不,為了儘快提升效益,他和公司的同事,現在都開始網絡直播賣車了,各個都當上了主播,好一番熱鬧的景象。
【視點三】 線上問診
疫情期間,針對群眾就醫需求,記者對我市「線上問診」情況也進行了走訪調查。據了解,在疫情初期,我市就開設網際網路門診、電話門診、健康諮詢熱線等「三條線」門診服務平台,積極拓寬群眾就醫渠道。尤其是在全市36家設置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開通網際網路門診,為群眾提供了12小時免費網上問診的服務。
「患者只需通過一部手機或電腦,登錄『健康聊城』微信公眾號,就能實現與在線醫生實時問診交流。」聊城衛健委的工作人員說道。
同樣,針對「線上問診」的情況,記者還來到兩家民營醫院。在一家眼科醫院,這裡的工作人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結合疫情當前的形勢,我們醫院組成線上問診專家組定時為市民群眾開展線上視力諮詢、專家直播問診等服務,包括針對孩子在家學習的用眼習慣,也及時為學生家長提供在線服務。」
在另外一家婦女兒童醫院,記者了解到,為了保障孕產婦及新生兒的安全,築牢戰「疫」防線,這所醫院也開通了線上服務。「為了減少孕媽們不必要的外出,我們醫院增加了線上諮詢,線上直播等服務形式,為孕媽群體打造了一份獨到的線上套餐,孕媽們在家就可以網上問診孕期情況,很受歡迎。」該醫院婦產專家姚隨萍主任如是說。
【視點四】 線上健身
相比其它行業來說,疫情期間健身行業可謂是冰火兩極,線上火熱線下清零。隨著各種APP的興起,很多人選擇線上健身,線下健身在經歷了前幾年的寒冬後,今年又因疫情遭受了「滅頂之災」。據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2月疫情期間,全國傳統健身企業又相繼註銷了3295家,線下市場不容樂觀。
「我以增肌為主,所以基本都是自由力量或者固定器械,偶爾跑跑步做做有氧運動。平時,我有自己的私教,不過疫情期間沒法上課,在家也是自己訓練的,有時在b站看關注的一些up主的視頻學習。」市民孫先生是一名健身愛好者,在健身房健身已有七八年,最近仍堅持在家自己鍛鍊,他還表示,「我沒有購買健身房的卡,聊城現在的卡費互相打價格戰,健身房質量都不高,而且有跑路風險,之前被坑怕了。」
阿泰是一家健身房教練,疫情期間,他所在的健身房推出了線上辦卡的優惠活動,購買四十節私教送一年健身卡,購買五十節私教送15個月的健身卡。阿泰教練表示,他們線上指導教學都是免費的,現在主要靠賣蛋白粉、肌酸等補劑來增加點收入。
【微觀點】 抓住機遇便會走得更遠
通過對以上多個行業的觀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宅經濟」是疫情下的產物,它的迅猛增長也與疫情息息相關,但疫情終歸會一閃而過,而「宅經濟」是否只是曇花一現,還是會存在持久的的增長空間,還不為所知。
但筆者認為,「宅經濟」雖是新興產物,但它已然對消費者產生了一定習慣上的影響,尤其在消費模式上,讓消費者感到更加便捷省心。同時,「宅經濟」的網際網路模式下,不僅節約了社會資源,還大大提高了生產、消費等環節的效率,也對地方經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宅」者無心,商者無域。日前,線上經濟可以說是成了市場的寵兒,電商行業成了很多創業者或傳統經營的新選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城市的線上服務類型應該會更加豐富,並會不斷加快線上線下的融合速率,只要抓住機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宅經濟」也必然會在我市更好更快發展,為城市經濟增長助力。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其實,在這場戰「疫」面前,不僅是聊城,應該說國內市場上很多行業都將面臨重新洗牌。通過本次記者調查,可以肯定的是,聊城的「宅經濟」已然火爆,生鮮市場的線上銷售額不斷翻倍,微信小程序每天呈幾何倍增長,釘釘等辦公軟體下載量激增……這些行業所展現出的市場魅力就像春天盛開的繁花一樣,在這個特殊的季節,給聊城這座城市帶來了一份別樣的欣慰,讓我們也有機會以此獻給遠在湖北的「家人」——那些支援戰「疫」前線的醫療隊員們,希望他們因大後方的經濟穩定發展而更加放心工作。聊城新聞網記者 李兆憲 孫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