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變身「社區營造師」小區美麗蝶變 共築「竹林奇緣」

2019-10-15   華西社區報


小區內原有的竹子與竹廬相得益彰。


居民們開心地在竹園裡遊玩。


小區內打造好的廊樓。

「咱們小區變得這麼漂亮啦,我都想搬回來住了!」10月9日上午,記者走進金牛區營門口街道長慶路社區香都美地小區,業主們不禁感嘆小區的巨大變化:「古色古香的設計讓小區更有韻味。」「家門口還能有這麼美的竹林,快幫我拍一張!」

小區內「竹文化」氛圍濃厚,還有木製的廊樓、形態各異的盆景、綠林小築……「根據小區本身的特點以及地勢風貌等,進行了精心製作與設計,最終呈現出了這樣的效果。」社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小區如今還有了新名字——香都竹緣。

香都竹緣是營門口街道「一院一品」營造理念的成果展現,街道深入結合金牛區委社治委、區民政局開展的「微更新」「美麗陽台」「微幸福院落」等活動,營造出了一個宜人心悅的風景園林小區。

主動參與

居民積極出謀劃策

「許老師,結合近段時間社區帶我們參觀學習的各幸福院落營造風格,以及我們香都美地獨有的坡地景觀特色,我們小區可否按竹文化特色來營造呢?」「老李,小區的營造風格是竹文化,竹子從哪裡來呢?」許老師是長慶路社區居民許新建,老李是香都美地首屆業主委員會主任李崇發。談起社區營造的問題,兩人不謀而合,就竹文化營造的框架及諸多細節探討起來。隨後,長慶路社區書記、主任以及工作人員也加入其中就相關問題展開了討論。

動手打造院落前,長慶路社區帶領大家先後去了周邊有特色的如崇州道明竹藝村、紅色唐昌鎮戰旗村等各特色基地、特色社區、特色院落走訪學習。小區院內以坡地為景觀設計的核心出發點,是成都市區少有的人造坡地全景觀社區。「樹的蔥鬱、石的巧妙、水的靈秀、竹的翠綠都通過坡地與圍合的房屋布局相融合,充分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居住思想和人居精髓。」許新建介紹道。

竹林營造

全員動手扮靚院落

據社區工作人員透露,小區竹文化營造所用的楠竹來自成都大邑縣花水灣鎮千佛村千佛山上。千佛山竹資源豐富,但由於地處山中,信息相對閉塞,竹資源無市場、無出路,但與香都美地的竹文化營造結緣後,這裡的楠竹就有了用武之地。

8月10日,長慶路社區利用周末帶領香都美地業委會及部分院落骨幹赴千佛山實地考察竹資源,並帶回了香都美地院落營造用的第一批楠竹。隨著院落營造如火如荼地進行,第一批楠竹不一會兒就用完了,隨後又連續運送了兩車。「這次的院落改造,用了整整三車竹子,約5噸重。」許新建介紹,此次院落改造被居民們取名為「一坡一韻」營造方案,因為香都美地小區內共有三個坡地,而此次改造的核心,便是要在三個坡地上「做文章」。小區居民們變身「社區營造師」,不僅出謀劃策,還全員動手美化小區,一個多月時間就扮靚了院落。

文化氛圍

居民原創營造小記

「高台竹廬,邀高朋啜飲,把酒敬蒼天,倚門遠眺:青山滴翠,萬山綿綿;臨淵近聽。」營造完成後,許新建寫了一篇「營造小記」,記錄下香都美地的營造全過程以及打造完後的景象。

9月24日是小區打造最忙碌的一天,業委會代表、居民代表、社區代表以及熱心居民們共十餘人,天剛亮就開工,一同為建設美好家園而奮鬥。「當天我們一直忙活到晚上11點才回家,來往的居民看見了無不稱讚。雖然很累,但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便也值得。」小區業委會主任李崇發表示。

除了造型更加美觀,此次院落打造還有著更實際的作用。以前每逢下暴雨,坡地上的泥水便順著流到了路上,如今採用竹籬圍一圈,加上麥冬草的作用,幾乎杜絕了這樣的情況。同時,文化營造也是小區改造的一部分,樹立在大門口的「營造小記」是居民許新建用文言文撰寫,更顯文化氛圍。竹色竹香的院落,仿佛《紅樓夢》中的瀟湘館,讓小區居民們沐浴在濃厚的文化氛圍里。

香都美地小區改造目前已完工,小區居民們對此讚不絕口,已成為小區業主及附近居民一個打卡休憩好去處。如今正值金秋十月,秋高氣爽,一掃夏日炎炎的餘威,小區內大片的竹林倍增清幽,空氣清新,居民漫步其中,清風拂過,盡情享受市區里獨有的靜謐。

華西社區報記者 胡慧媛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