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經滄桑的古村,是文人筆下的「桃源」,在這感受時光交錯的魅力

2021-02-17     陳美輝

原標題:飽經滄桑的古村,是文人筆下的「桃源」,在這感受時光交錯的魅力

對於徐嶴底古村,我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古村內的道路蜿蜒,慢步其中,隨著記憶的風遊走,隨著時光的倒帶,喚醒腦海深處的記憶。

小小的古村裡,總能看到兒時故鄉的影子。一進村子,就能看到參天的古樹,這棵800年的古樹,歷經了風風雨雨的洗禮,就這般護佑著村莊。沿著這條石子路往前走,就先會看到舉人府,房屋的原主人是吳永楓,於乾隆35年恩科考中武舉人,在功成名就之時,興建了舉人府。

離舉人府不遠處,就是文元院了。一文一武的叔侄二人故事,流傳至今。舉人府邊上的小路,這條路被命名為雙心路,關於這小路,還有一段關於叔侄二人的故事。

走過了雙心路就到了粬窯,在這個小小的村子裡,竟然還有一門流傳著千年的烏衣紅粬製作技藝。想必在泰順長大的朋友,都聽過這麼一句民諺「翁山竹,筱村粬」,這其中的「筱村粬」,說的就是咱們徐嶴底古村的烏衣紅粬。

不是隨時去徐嶴底就見到制粬的工藝,因為制粬也有時間的講究,每年二、三月和八、九月,就是製作紅粬最佳時刻了。每到那時候,制粬的手藝人便會開始忙活,在粬窯里就會聞到陣陣酒香。粬窯矮矮的,製作紅粬的手藝人說這粬窯是按照他自己的身高造的。

而且整個粬窯的建造工藝也是別樣,窯頂是採用稻草、泥土,那些吸收性強的的材料,這樣才能更好的吸收室內的水汽,粬窯不造高,則是因為用矮窯能更好的保溫,也能讓紅粬菌有更好的生長環境,這樣的紅粬才能讓品質更好。

粬窯正對著就是一片農田,夏天這田地里綠油油的,搭配上這矮矮的老宅,就好像回到了兒時的光景。夏天的傍晚,帶上爺爺自製的簡易工具,一根竹竿一條線一小團棉球,就叫上小夥伴們去田裡釣青蛙了,釣上來的青蛙就讓它自己跳回田裡。就這簡單的快樂,伴著我走過了無數個夏天……

徐嶴底不大,半個小時就能逛完,但是這裡的古宅、古樹、古道都會深深地吸引著你,讓你駐足,讓你流連……我在這裡都能慢慢的逛上大半天,慢慢的去品味這古老的時光,慢慢去感受這古村的魅力。

徐嶴底古村,充斥著古老而靜謐的祥和,是城裡人最渴望的美好,是很多人心裡「返璞歸真」之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_s7sHcBMMueE88v2G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