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山西省大同市雲岡石窟

2020-03-18     視覺秀旅遊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雲岡石窟的開鑿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岩、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

明代,大同雲岡再度荒廢。雲岡之稱始於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後清軍入關攻占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清代,清順治八年(1651年)雲岡寺院得以重修。清乾隆年間雲岡石窟亦曾有修葺。1949後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均保存完好。


雲岡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第20窟釋迦坐像,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在雲崗石窟中部西隅,編號第二十窟,造像露天,主像是釋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質堅硬,保存完好,兩肩寬厚,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背光的火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美,把主佛襯托得雄渾大氣,是雲岡石窟中的代表作品。大佛全身比例適稱,造型手法簡練概括,他寬闊的身軀給人以穩健之感,他所據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精神風貌,為這一時期佛像雕刻的傑出代表。大佛背光外緣西壁的殘飛天是雲岡石窟最有代表性的飛天。這身飛天,可以稱之為"菩薩形飛天"。你看這身飛天頭戴花冠,頸佩珠環,通體長裙,手捧鮮花。她身段微屈,狀己凌空,但姿態卻是那樣端莊沉穩,一副虔敬的面相有別於一般的飛天。第20窟釋迦坐像不僅是雲岡石刻中的傑作,即在全國來說,也是佛像藝術中的精品。


雲岡後期石窟;(第21窟至53窟)

自第20窟以後,是為雲岡的第三期工程。雲岡石窟的後期,一般是指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到孝明帝正光末年(公元525年),總共31年,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先前的那種大規模的工程場面漸漸地沉寂下來,但是在仍可利用的崖壁又相繼開鑿了中小型洞窟約200多個。這些多數屬於小集體或個人開鑿的洞窟,主要分布在雲岡石窟第20窟以西斜坡上和中部區第11窟至第13窟上部的崖面上以及東部區西端龍王廟溝西側的上部地帶。這一時期的洞窟形制小而雜、自由而靈活,沒有統一的規劃和安排,大多因地制宜,但正因這後期工程,才將雲岡的東部區、中部區、西部區結成一體。使之成為一條1公里長的石窟群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TOy7HABnkjnB-0zKTQ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