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天把你老子折騰沒了,你就心靜了」,中國1800萬老漂族沒晚年

2019-12-03     豫記

「老漂一族」是指那些為了支持兒女工作、照顧第三代,或者為了和兒女團聚而離開熟悉的故鄉,來到陌生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9月,中國老漂族有1800多萬,約占全國總流動人口2.47億的7.2%。其中專程為了給兒女帶娃的比例高達43%。身邊有很多同事、同學、親朋好友都榮幸地當上了「老漂」,還有更多的人也即將成為「老漂」。這些為數不少的老年人,在大城市的真實生活究竟怎麼樣呢?只有他們自己「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了。



駱淑景丨文


退休後的老喬,度過了短暫的愜意時光

同事老喬的兒子工作成績突出,從縣裡調到市裡,但老喬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老喬在單位上班的時候,總是臉吊多長。大夥背後說,跟誰欠他二斗黑豆錢似的。

他曾是某鄉鎮的一把手,政績突出,很受當地老百姓擁護。回城後卻屈居單位老二,並且局長還是他當年的下屬。這下屬對老喬並不太尊重,老喬想訂一份《南方周末》他都不允,老喬只好自費訂閱。

好在老喬的兒子、兒媳爭氣,靠著自己的努力,雙雙吃上了公家飯。老喬的臉上才有了一絲喜色。

兒子、兒媳結婚不久就生了一個男孩。兩親家配合默契,爭先恐後帶孩子,老喬也不用太操心。等到老喬退休時,孫子已經上一年級了。

老喬退休後,日子過得很愜意。每天和一群老友上山跑跑步,下河釣釣魚,閒了打打麻將,議論議論時政。他還在南河沿種了幾分蔬菜,每天騎著自行車來來去去,乾得十分起勁。

每次碰見老喬,看見他面色紅潤,步履矯健,我都會調笑說,「你看你,以前精神不振,半死不活的,現在退休了,倒精神煥發,返老還童了。啥回事嘛?」

老喬嘿嘿笑笑說,「眼不見心不亂,還不興咱老百姓自娛自樂?」大家說笑一番,乘興而去。

兩年後,兒子媳婦又給老喬生了一個孫女。這下,老喬老兩口更高興了,見了人都是滿面含笑。遇到親戚朋友誰家有紅白喜事了,上禮、隨份子兩人都跑得風快。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老喬的幸福日子隨著兒子的升遷算是到了頭了。

兒子到市裡上班,孫子自然要跟去上小學,老喬兩口就要跟市裡去照顧。兒媳婦和孫女還在縣裡,一家人分成兩半。小孫女這時已上幼兒園,就由親家老兩口照看。


在縣城熟門熟路,搬到市裡後想見個誰都難

先是租房,後是買房。老喬也不缺錢,很快就在市區一個高檔社區買了一套100多平的樓房。

有一段時間,老喬忙著幫兒子裝修,跑建材市場。碰見他問房子裝修咋樣了,他說快了。

問起在市裡日子過得怎麼樣?他說,不如縣裡。

在縣城熟門熟路,說去哪兒,撂開腿就到了;想找朋友聊天,喊一嗓子就見了。現在想見個誰都難。

雖然有幾個老朋友,也住的不遠,但都是給娃子女子帶孩子的,每天忙著接送學生,只有下午有一會兒空。

最重要的是,這是兒女們的家,誰去誰家都不方便。

老喬又說,雖然沒有縣裡方便,但畢竟縣和市同屬一個行政區劃,飲食、語言各方面都還習慣。這兒離縣城也不算遠,現在有高速了,開車也就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每到周末,兒媳開車從縣裡來到市裡,一家人團聚,熱熱鬧鬧,也還不錯。等孫子上高中了,他就可以回縣繼續過他從前的生活了。

在市裡碰見老喬幾次,不是從菜市場出來,手裡掂著一條魚,就是慌慌忙忙朝學校走,說,到點了,趕緊接學生去。

老喬還給我打過兩次吐槽電話,說起他在縣裡那個90歲的老爹。

以前在縣裡時,老喬弟兄三人輪換照顧父親。現在他來市裡了,就只好把父親託付給兩個弟弟。

雖然他們擔待他,但時間長了,他也感覺不好意思,就只好在錢財上多負擔一些。

一晃大半年過去,感覺有很長時間不見老喬了。有時候路過他家,準備給他打電話,但不知道啥事一打岔,就又忘了。

就在我期待與老喬作鄰居的時候,前幾天卻在縣城碰見老喬。我問他,怎麼好長時間不見你了?

他說,哎,一言難盡,都不在三門峽了,又轉移陣地了,我現在去西安照看孫子上學了。這次是頸椎病犯了,回來看病呢。等病稍微好點,還得去呢。 

不想讓兒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折騰老子吧

原來從2017年5月以來,西安市出台人才新政,一時間把三門峽、運城等周邊縣市的人都吸引過去了。

連三門峽的許多公交車司機都被吸了去。以前9路車幾分鐘一趟,現在需10多分鐘一趟。

西安高考錄取分數線比河南低幾十分,好大學也多。以前,人們通過各種渠道,走關係、花錢,千方百計把孩子的戶口轉到陝西,以便高考時享受便利。

現在既然西安「大放水」了,人們何樂而不為呢?

老喬的兒子,先是把媳婦和兒子的戶口轉到西安,接著又在西安搖號買了房,把兒子送到那裡讀書,讓老喬老兩口前去照看。

一開始老喬不想去西安,說,小孩子在哪裡讀書不都一樣嗎?市裡的教學水平也不差啊,上大學時再去西安不行嗎?

兒子說,不行!小時候你們不重視我,導致我最後考了個大專。這些年拚命撲騰,才來到市裡。我不能讓我的兒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老喬說,你不想讓你兒子輸在起跑線上,你就折騰你老子吧!我60多歲了,現在卻要背井離鄉。哪一天把你老子折騰沒了,你就心靜了。

話雖這樣說,但老喬心疼兒子,他和親家達成協議,你半年我半年,還是去了西安。

這次回來,一是病犯了,二是也輪著親家「換防」了。

問他在西安過得怎麼樣?他說,諸多不便。

星期天,孫子不上學了,他也哪裡都不想去了,只想休息。西安的學校強調學生要閱讀,他還得經常跑書店、圖書館,給孩子找可看的書,從新學習好多東西。

孫子的作業他也輔導不了,有時候還得發到兒子媳婦的手機上,讓他們搞定再發過來。

小區里哪裡人都有,山東的,陝西的,湖北的,青海的,南腔北調,說話都聽不懂,交流起來很困難。

然而說到孫子的成長,老喬臉上又浮現出一絲欣慰。小傢伙適應能力也很強,就從班裡倒數第8名,進步到這次考試班裡第12名。

他說,孫子今年上五年級了,離上大學還得7年。他今年65歲,等孫子上大學時,他就72歲了。到那時候身體若好,他再回老家過安穩日子吧。


老年代步車,接孫子專用

老喬這樣快樂著煩惱著的老漂還有很多。

閨密劉榮也在西安帶孫子。劉榮的老伴還沒有退休,還在縣城上班。兒子媳婦在寶雞工作,把孩子全權託付給劉榮。

她每天忙得腳不點地,時間都掐算到分、秒。早上把孩子送到學校,然後買菜做飯,11點多去接,吃飯,安排小孫子睡午覺。下午1點50再送到學校,3點多再去接。

晚上要陪孫子做作業,閱讀、做活動等。讓孩子讀的書,她得先讀一遍,然後再輔導孩子。另外孫子還有4個輔導班,她累得腿疼,就買了個老年代步車,每天騎上車子跑來跑去。

劉榮退休前曾經當過老師,她現在要拾起以前的專業,但還有點力不從心。老伴一個人在縣城,她也不放心。只有節假日了,才能見面。


老喬還有劉榮,都是縣城人士,一輩子當幹部,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漂在大城市尚不太適應,何況那些一輩子生活在農村的人?我想起前些年我嫂子去城裡給女兒帶孩子的情景。

2011年,侄女生了一個女孩。侄女的婆婆早亡,帶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嫂子肩上。那時我父親80多了,也離不了人。於是嫂子去給侄女帶孩子,哥哥就留在村裡照顧父親。

哥嫂50多歲了,還得演一場「雙城記」。嫂子暈車,每次去女兒家,都暈得七葷八素,需兩三天才能返醒過來。

有一次女婿開著車到車站去接她,她坐上就暈。沒辦法下來走,女婿開一段車,停下來等她,再開一段,再下來等。

侄女住的房子面積100多平方,三室兩廳,在城市算是很寬敞了,但嫂子還是不習慣。

每天早上,她都要跑很遠,到公共廁所去方便。

社交也是大問題。小區里誰也不認識誰,只知道這個是婷婷姥姥,那個是悠悠奶奶,另一個是豆豆爺爺,說話南腔北調,聽不太懂。

有時女兒女婿她去吃洋快餐,她享受不了那美味,回來肚子就鬧不舒服。時間長了,她檢查出了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還有冠心病。

每次回來,嫂子都是面黃肌瘦。村裡人說,你去你女兒那裡享福去了,還把你瘦成這,難道你女兒虐待你嗎?

嫂子不在家,哥哥和父親,日子就過得很湊合。身在西安的嫂子也不放心,每天都打電話。一顆心被撕扯幾瓣。

待到侄女生二胎時,嫂子堅決不去了。她說,你們請保姆吧,我是管不了啦。

回到村裡的嫂子,如魚得水,身體慢慢恢復過來了,去醫院一檢查,啥病也沒有了。

大城市雖好,但不屬於老年人

朋友艾琳,我們兩家是多年的「君子之交」。

孩子們小時候在一起上學,兩家人經常見面。後來孩子們都去外地上學、工作、安家了,我們都成了「空巢老人」。但每年都要聚幾次,這次你請客,下次我請客,禮尚往來,不亦樂乎。

艾琳女兒在鄭州工作,她兩口去年也在距女兒住處不遠的地方給自己買了一個小套。

年初,艾琳女兒生了個大胖小子,一家人高興萬分。剛好艾琳也退休了,正好去給女兒帶孩子。


春節時,她兩口請了我們,按慣例,我們得回請。聽說艾琳從鄭州回來了,我趕緊約。

但打電話,她說,回盧氏了,老父親病了,得照顧一段時間。

第二次聽說她從鄭州回來了,又約。她說,回靈寶了,婆婆有病了。

等到第三次得知她回來後,我又打電話,這次終於約上了。她說,來吧,我在市醫院,給女兒帶孩子,摔了一跤,腳踝骨折了。

我趕忙跑到市醫院,談論中,我說,現在你老父親還在縣裡,是你的一個牽掛,你老公還沒有退休。等他退休了,老父親也下世了,你倆都去女兒那裡算了。這邊就沒有什麼牽掛了,可以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了。

誰知艾琳說,你想哩美!你都不要希望和孩子住在一起。現在他們需要你,你去幫他們可以,等他們孩子能放手了,就趕快回來吧。

你看周圍,只要老兩口能跑能動,誰個去求孩子?只有一個死了,剩下那個沒伴了,才去依附孩子呢。

我說,到時候這邊沒有什麼牽掛了,還留戀什麼呢?

艾琳說,沒有父母了,還有故土呢。你在這裡生活幾十年了,你的記憶,你的生活習慣,都和這片土地緊緊聯繫在一起。

大城市雖好,但不屬於老年人。去那裡觀光旅遊小住都可以,但長期住,恐怕就不行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

在我還憧憬著大城市的美好,準備將來和兒子住到一起,安度晚年時,好友艾琳的一句話提醒了我。

是的,大城市是屬於年輕人的,他們和那裡沒有距離,中間沒有「隔」。

而我們,記憶里還有一個故鄉。所以只好來了去了,去了來了,像腳下踩著西瓜皮,漂來漂去。


(圖片來源於網絡)

//////////


駱淑景

女,六十年代生人,現居三門峽市盧氏縣;喜愛文史,筆耕不輟,著有多部長、短篇作品。


豫記·甄選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地風物。

(添加時請備註「豫記好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T6oy24BMH2_cNUgt14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