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對車企不友好?這兩家車企靠賣房續命,簡直神來之筆

2019-09-29     南周汽車

自2018年中國車市遭遇了28年來首次下滑,這個趨勢幾乎是一發不可收拾,鑒於其中原因,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是居高不下的房價進一步抑制了汽車消費,如此看來,房地產對車企的衝擊一定是不良影響嗎?我看未必。

比較關注汽車產業的應該都還記得,在今年5月份「巨虧16億的海馬汽車售賣401套房自救」的新聞吧,海馬汽車銷量不好幸好當年屯了不少房子,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上的壓力,如今,又一家車企靠賣房賺了一大筆錢。



最近,江淮汽車發布公告稱,因公司在十多年前花了1300萬購買的兩棟公寓樓,正好納入到合肥市地鐵規劃拆遷範圍內,被政府徵收而獲得了2.11億元的拆遷款,這足足翻了15倍,房產瞬間變成了上億的現金流,這一次,房地產是立功了。

這對原本經營業績下滑的江淮汽車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要知道,江淮汽車去年已經虧損7億元,2019年上半年公司銷售各類汽車及底盤23.52萬輛,凈利潤下滑了23.46%,那麼,這筆拆遷款能拯救不斷下滑的江淮汽車嗎?

神來之筆的拆遷款


2億元,可能對於其他車企來說僅占一年凈利潤的一小部分,不過對於江淮汽車而言,卻是一個不少的數目,據江淮汽車2019年半年度報告顯示,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5億元,同比下降23.46%,這2億元已經要遠遠超出公司上半年的利潤水平。

不得不說,江淮汽車現在造車是一般般,但是當初選購房產的投資眼光還是比較獨到的,這十多年前購買的房產才花費1300多萬,因拆遷而迅速升至超過15倍,在車市低迷之際可謂是神來之筆,對於江淮汽車的經營壓力是有著積極的意義。



不過,從現階段江淮汽車的經營狀況來看,還是不怎麼樂觀的,近年來採取「商乘並舉」的發展戰略並沒有為江淮汽車帶來多大的銷量提升,尤其是入局新能源汽車市場後的巨大投入,短時間內沒有獲得相應的品牌和市場效應,造成巨大的資金壓力。

更慘的是,今年7月6日,江淮汽車因排放造假,被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罰了1.7億元,按照這樣的勢頭髮展下去,江淮汽車2019年的凈利潤很可能是處於虧損的狀態,但這2億元的拆遷款,最少可以彌補罰款帶來的資金流失。

在沒有獲得拆遷款之前,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江淮汽車還把所持有安凱客車部分股份轉移,甩掉虧損資產包袱,江淮汽車將不再是安凱客車的控股股東,不再負重前行。況且,拆遷款這個利好消息,在公告出來的第二天,江淮汽車股價一路飆升,當日市值大增3.4億。

賣房保「殼」的海馬


同樣要感謝房地產的車企,除了江淮汽車還有海馬汽車,但兩個車企賣房的性質可不一樣,江淮賣房是利好消息,海馬汽車賣房是負面消息。畢竟,在經歷了兩年虧損之後,海馬汽車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也由海馬汽車更變為ST海馬。

海馬汽車很明顯已經處於生死邊緣,面臨著退市並進行破產清算的風險,為了實現盈利,海馬汽車無奈地打起了房地產的主意,在今年兩次出售房產共計401套房產,據海馬汽車公告稱,目前已出售156套,收款5709萬元。



雖然房價是不斷升值的,但海馬汽車的房產房齡大,屬於早年的單位集資建房,實用性差缺乏吸引力,這也是其難以售出的主要原因,不同於江淮汽車的拆遷,海馬汽車的賣房之路更為曲折也許得像賣車那樣進行降價促銷的模式才行。

海馬汽車2017年和2018年度分別虧損9.94億、16.37億,而在2019年中報顯示,上半年虧損1.78億元,很明顯,賣房不足以彌補這個資金缺口,所以,海馬汽車乾脆把其所持上海海馬汽車研發有限公司100%股權以8.06億元轉讓出去,能賣則賣,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能自救成功嗎?


同為自主品牌車企,同樣是靠賣房來自救,江淮汽車和海馬汽車可以稱得上為難兄難弟了,在車市萎靡之際想盡一切辦法生存下去,但通過賣房去獲得現金流是暫時的,缺乏核心技術沒有創新精神的車企想要可持續地發展下去是很困難的。

相對於賣房,這兩家車企的車可是賣得比較差的,江淮汽車2019年上半年公司銷售各類汽車及底盤23.52萬輛,同比下降6.78%,除了SUV和新能源車銷量是有所增長的,輕型/重型貨車、MPV銷量均出現下滑。



而海馬汽車更慘一些,其8月份的銷量為1560輛,同比下滑73.96%,1-8月份累計銷量18755輛,同比下滑63.69%,轎車銷量最慘一台也沒賣出。從行業角度出發,其實賣房的用處已經不大,海馬自身的產品已經完全喪失了競爭力,給小鵬代工也很難支撐海馬汽車進行盈利,已經屬於「涼了半截」的狀態。

車市下行,影響最大的其實是那些競爭力較差、體量較小的車企,江淮和海馬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缺乏創新精神在啃老本,沒有核心技術導致車型產品力低下,加上質量問題頻發導致口碑不斷下滑,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海馬汽車撐不下去是大機率的事情,而江淮汽車靠著新能源這股東風興許還能撐個好幾年,行業優勝略汰的加速,會讓那些邊緣車企放手一搏,但整體來說,會呈現一個「強者俞強,弱者俞弱」的局面,加大研發投入擁有核心技術才能站穩腳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S9NfG0BJleJMoPMzhH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