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0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正式登基,改唐為周。從一名五品才人到君臨天下,武則天的每一步都充滿了權力的鬥爭。
武則天無字碑
一、唐太宗去世及唐高宗前期的權力格局
唐太宗去世之後,唐高宗李治繼位。當時的朝堂之上有三股勢力,皇帝李治,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關隴宰輔集團,吳王李恪與江夏王李道宗、駙馬都尉執失思力、駙馬房遺愛等宗親。早在李治被立為太子之前,宗親集團的房遺愛、柴令武等人力挺的是皇子李泰,可是後來李泰在於太子李承乾的鬥爭中,兩敗俱傷,看似人畜無害的李治坐收漁利。
隨著後來李治登基、李泰病死,這一派可以說在政治上再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了,但是作為擁立李治的長孫無忌仍然把他們視為眼中釘。本來三者之中之中長孫無忌代表的關隴集團勢力就最大,當年唐太宗去世前還特意叮囑寫遺詔的褚遂良「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讒人間之。」更是進一步加強了長孫無忌的輔政職權。作為皇帝的李治是樂得看到宗室勢力制衡長孫無忌。
唐高宗與武則天
但是永徽四年長孫無忌無限擴大房遺愛謀反案,連皇帝李治求情都沒用,一舉誅殺李恪、李元景等人拿下宗親集團,從此關隴集團一家獨大。隨著關隴集團的做大,嚴重威脅到了皇權,可以說此時的長孫無忌已經儼然是影子皇帝,他的身份全稱是皇帝舅舅、開國功臣、顧命大臣、首席宰相,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無忌不才,幸遇休明之運,因緣寵私,致位上公,人臣之貴,可謂極矣!」。
李治雖然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一位仁義孝順的人,夾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女皇武則天之間,似乎並不是那麼耀眼,可是如果認為他是一個沒有能力的平庸之人,那絕對是大錯特錯了。現在的他是一個躊躇滿志的年輕帝王,要知道為了反抗他父親李世民的影響,在他在位期間,李世民最喜歡的《秦王破陣樂》一次也沒有使用過。而長孫無忌卻還把他當做一個小孩子,企圖把這個年輕的小皇帝、小外甥掌控在股掌之間。任誰也不會忍受一個老年人整天對你倚老賣老,指手畫腳,何況是主宰天下的皇帝。如果長孫無忌不收斂,李治與他的衝突爆發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永徽六年,忍無可忍的李治在武則天和李績的幫助之下,借皇后廢立之機會,重創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中重臣的勢力,可以說經此一役關隴集團在權力中樞的力量幾乎被消滅殆盡。在此期間,唐高宗與武則天作為政治同盟,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但是隨著關隴集團的滅亡,武則天權利的一天天擴張,唐高宗與武則天之間的矛盾凸顯。
武則天畫像
二,唐高宗後期「二聖」權力爭鬥
唐高宗李治在清除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的勢力之後,正值春秋鼎盛的年紀,大權獨攬,雄心勃勃,可是巧不巧的是,在顯慶五年,也就是高宗李治從長孫無忌手中奪回大權才一年多,李治便得了風疾,史稱其「風眩頭重,目不能視」,於是剛剛當上皇后的武則天便有機會接觸前朝的政務,開始與李治分享最高權利。《資治通鑑》記載「由是始委以政事,權與人主侔矣」。
剛剛拿掉長孫無忌,又來了一個武則天。隨著李治生病時間的拉長,武則天的權力逐步膨脹。《資治通鑑》中記載「及得志,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上不勝其忿。」面對這樣一個被權力裹挾的皇后,李治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你分我的權,那我就廢掉你。廢后詔書都寫好了,卻愣是被武則天壓了下去。曾經一度想要廢掉武則天,可是被武則天手段高明化解掉了。從此便開啟了「二聖臨朝」的時代。
自己奪權無望的唐高宗,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兒子身上。不管你武則天怎樣奪權,將來不還是要把權力交給太子麼?
武則天劇照
唐高宗悉心教導太子李弘,從八歲起就讓他監國理政。同時為了進一步限制武則天的權力,連續任命調整宰相班子成員,宰相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反武派,而且基本上都兼任東宮屬官,唐高宗想要通過宰相來制衡武則天,扶太子上位。權力慾望強烈的武則天哪裡肯放權給別人,親生兒子也不行,於是先是太子李弘被親生母親武則天鴆殺,後是太子李賢被廢。接任的太子李顯又是一個十足的紈絝子弟,至此,唐高宗李治只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自己去世後,武則天能夠全力輔佐太子,自己組建的宰相班子能夠對這個女人形成有效制衡。
在李賢被廢之前唐王朝的宰相陣容尚書是左僕射劉仁軌、右僕射戴至德、侍中張文瓘、中書令郝處俊、吏部尚書李敬玄。在本身職務之外他們還有同一個兼職那就是太子賓客。可以說妥妥的是太子李賢主場陣容。可是到了高宗去世前的宰相班子被武則天調整為是:尚書左僕射劉仁軌中書侍郎薛元超、黃門侍郎裴炎、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檢校中書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這之中只有老臣劉仁軌是唐高宗李治的鐵桿,其他人全部都是武則天一手提拔的親信。
龍門石窟-據說佛像是按照武則天容貌雕刻的
三、宰相裴炎與武則天的權利鬥爭
但是形勢並沒有如武則天所預想的那麼順利。權力使人上癮,那麼忠誠必然不是從一而終的。高宗去世後,最高權力便被武則天與宰相集團瓜分,即便是武則天親手提拔的宰相,此時也不會願意把手中的權力拱手送給武則天。其中的代表便是裴炎,裴炎出身於河東裴氏洗馬裴。河東裴氏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名門望族。裴氏家族「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極,五代以後,余芳猶存。在上下二千年間,豪傑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輝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偉人,彪炳史冊。」
但是裴炎並沒有依靠祖上的恩蔭,史書記載「有司欲薦狀,以業未就,辭不舉。」最終經過自己的努力明經及第,歷任濮州司倉參軍、御史、起居舍人等職。調露二年(680年)武則天為了擴大自己在宰相集團中的影響力,超拔黃門侍郎裴炎為同中書門下三品,自此裴炎正是入閣拜相。
到高宗去世時,本來資歷最老的宰相是劉仁軌,可是此時劉仁軌在長安留守,於是排名第二的裴炎變成了首席輔政大臣。《資治通鑑》記載「是夜,召裴炎入,受遺詔輔政。」「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聽太后進止。」自此又一次形成了皇帝(唐中宗)、宰輔集團、太后武則天三足鼎立的局面。雖然說太后武則天一家獨大,但是其他兩方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武則天形成了制約。同時,唐高宗為了防止武則天做大,再遺詔中特地寫了「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聽太后進止。」即是說,平常時候你武則天就不要插手朝政了。
可以說唐高宗已經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臨死前限制了武則天的權利。奈何首席宰相裴炎是個豬隊友。擁有權力的每個人都想保住自己的權利,擴大自己的權利。裴炎為了一己之利跟武則天達成了一項交易。在高宗去世後的第三天,「裴炎奏太子未即位。未應宣敕,有要速處分,望宣天后令於中書門下施行。」就是說在唐高宗去世之後,唐中宗登基之前的這段日子裡,一切事情武則天說了算。
權力一旦授予就很難收回。作為回報,排名第一的宰相劉仁軌被明升暗降,任命為從二品左僕射,西京留守,排除在了權利中央,東都洛陽。裴炎從門下侍中調任中書令,並把政事堂從門下省搬到中書省。唐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事堂正是三省的宰相對政令進行集體覆核。如今政事堂搬到中書省,也就是說以後中書省自己審核自己的命令,很明顯,中書令成為了一極獨大的首席宰相。裴炎出賣君權獲得了自己相權的提升。
但是至此仍然是宰相、皇帝、太后三家鼎力,皇帝是唐高宗任命的,具有法理上的保障。即位後的唐中宗也不想做傀儡。在他登基之後沒幾天,唐中宗就要把他的岳父韋玄貞從正九品的參軍提拔為刺史,還要進一步提拔為侍中,中宗想要擴大自己權力的野心昭然若揭。如果皇帝的提議通過,首先受到損失的就是裴炎,於是裴炎很堅決地否決了皇帝的任命。
年輕的皇帝怒不可揭,「我讓國與玄貞豈不得,何為惜侍中耶?」很明顯這只是年輕人的一句氣話,是中宗被母親和宰相壓抑下的爆發,但是裴炎卻小題大做,擔心將來作為皇帝姻親的關隴貴族韋氏集團分割自己的權力,於是他聯合武則天廢黜了才登上皇位的李顯,改立唐睿宗李旦。
要知道李顯是唐高宗冊立的,具有法理上的正統性,不受武后和宰相的制約。但是睿宗李旦就不一樣了,他是被武后與宰相擁立的,很自然地沒有資格分享權力。史稱「政事決於太后,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正式確立了武后臨朝稱制的合法性。至此,皇帝、太后、宰相的三足鼎立變成了武后和裴炎的兩家爭雄。隨著皇帝的出局,昔日的政治盟友又一次變成了政治仇敵。
武則天唐高宗塑像
武則天臨朝稱制之後,仍然不滿足,還要向最終的天子之位發起衝擊。先是要立武氏七廟。七廟是天子的獨享,武則天想要給武氏家族立七廟很明顯是僭越行為。身為首席宰相的裴炎提出了強烈反對,於公來說,雖然裴炎是武則天一手提拔的,但他仍然是李唐的臣子,你武則天既然已經實際掌握了最高權利,這種僭越行為是萬萬不行的。於私來說,武則天權利的擴大,就意味著裴炎權利的縮小。於公於私,裴炎都是要反對武則天立七廟。從此之後武則天與裴炎變成水火之勢。
武則天想要邁向天子之位,就必須先除掉裴炎這個障礙。徐敬業(李敬業)的造反給了武則天一個機會。由於不滿武則天「牝雞司晨」以及對寒門人士的大力提拔,徐世績的孫子徐敬業以匡扶唐室為名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急於平息叛亂,裴炎卻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甚至還說「皇帝年長,未俾親政,乃至猾豎有詞,若太后返政,則此賊不討而解矣」,想要藉機逼迫武則天歸政。這明顯已經觸犯了武則天的底線,於是武則天授意御史誣告裴炎串通徐敬業謀反,直接把裴炎處決了。
武則天舞台照
裴炎被殺後,武后一家獨大。整個朝中再也沒有反武勢力了。同時李敬業造反被鎮壓,武則天地位空前穩固,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可以說無數的權力鬥爭失敗者為武則天鋪就了帝王之路。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舊唐書》《新唐書》《血腥的盛唐》《裴炎與武則天衝突的原因、性質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