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到女神前的三浦友和:曾一度渾渾噩噩,直到出演《伊豆的舞女》

2019-05-10   國家人文歷史

文:黃薇

1980年,年僅21歲的山口百惠宣布將嫁給三浦友和,並就此退出娛樂圈,震驚一時。彼時她的事業如日中天,前途無量,卻放下一切急流勇退,此後幾十年信守承諾絕不復出,甘當人婦。見慣了影視圈無數紅塵亂象,分分合合,再看這對攜手已逾三十年、多次蟬聯日本人評選的「最佳夫婦」的眷侶,好似一個稀有的愛情神話。

三浦友和此後無數次被記者問道:你們幸福婚姻的秘訣是什麼?他在深思後得出結論:「相性」——也是其最新中文版自傳的書名。「相性」是一個日語詞彙,翻譯毛丹青稱沒找到更合適的漢語替代它,於是原樣保留。三浦自己解釋「相性」:彼此性格合得來,相互吸引,做什麼事都很容易產生共鳴。夫妻間對幸福的感受一致,對什麼是「重要的事情」理念一致,才能走下去。這對絢爛歸於寧靜的夫婦,如同一種優美的傳統,在人們的記憶里散發出芬芳。三浦與百惠一共拍過12部電影,從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到三島由紀夫的《潮騷》、谷崎潤一郎的《春琴抄》《古都》等作品,都是文藝題材。社會大眾因此給他貼上「清新正派偶像」的標籤,他對此很是厭煩。婚後,他曾連續三年接拍卡賓香煙的廣告,後來竟在日本國會上變成一個議題:「三浦這樣的青春偶像做香煙廣告,難道沒有考慮對青少年的影響嗎?」卡賓總裁不得不在國會上接受質詢,答道:「他已經三十歲了,結婚了,不是什麼青春偶像。」這讓三浦啼笑皆非,亦可見其正面形象之深入人心。

在走入婚姻前,三浦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迷茫。他原名三浦捻,1952年1月28日出生於日本山梨縣。父親原是鄉下的警察,常因工作搬家,後為子女計,35歲那年帶全家搬到了東京。鄉下孩子到了大都會東京,自然是遭遇了諸多的不習慣。三浦被城裡的孩子排擠,他因此「學會了阿諛奉承」,「看別人眼色行事」。他為此厭惡自己,「日益變得奇怪」。直到初中時與音樂觸電,瘋狂愛上披頭士的歌,他才慢慢走出陰影,「從一個扭曲的少年變成了一個健全的少年」。

三浦在高中結識了影響他一生的朋友、後來成為日本「搖滾之父」的忌野清志郎。忌野對音樂的痴迷深深感染了三浦,他喜歡彈吉他,最愛打架子鼓,因只買得起鼓槌,把教室的桌子給敲爛了。忌野是純正的叛逆青年,宣稱:「讓沒有才能的青年去上大學吧!」於是三浦高中畢業後就走入社會工作。但他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每天只是為了交房租、吃飽飯而打工」。除此之外就泡在已小有名氣的忌野組建的RC樂隊,順便管理道具。他頭髮留得長長的,一條牛仔褲穿一年,是當時典型的嬉皮士打扮。當三浦看到錄音時職業樂師們的專業表現,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永遠也達不到這水平。不過直到成名後,三浦還是未放下音樂,他在22歲時組建了自己的樂隊,名字就叫「三浦友和與夥伴們」。後因看了忌野在武道館的演唱會,他相形見絀,深感自己只是在玩票,才決心以後只做好一件專長——演戲。

受愛好戲劇的姐姐的影響,三浦回憶當年不過是念頭一閃而過:那要不就當演員吧。他托忌野的經紀人介紹,憑藉俊朗的外形氣質,短短兩三年從最初都沒有演出費的群眾演員,演到電視劇里的人氣角色。但他始終未曾把當演員看做人生目標,認為「只是打工的延長」。直到出演電影《伊豆的舞女》,才真正改變了他的想法。

三浦最初差點與這部電影失之交臂。因小說男主人公是一名東京大學的學生,一個東大學生很被看好,但導演看過他和百惠拍的格力高廣告後,堅持起用三浦。《伊豆的舞女》完美再現了川端康成筆下那場青澀朦朧的愛戀,少年人的心事如潮水般起伏又悄悄流走,無言道盡青春淡淡的悵惘。演完後,三浦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參加影片的看片會。此前他只是通過收視率來了解觀眾的反饋。「觀眾們的熱情、笑聲、嘆息,全都當場傳過來⋯⋯這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攝像機後觀眾的存在。」他當場受到極大的觸動:「這下可不能順便演了。」他開始把當演員看做是一種嚴肅的事業。

三浦的脾性坦白直接,只要覺得台詞太牽強、做作,就堅持拒演,還非得找導演理論清楚,搞得導演們一看到他,「表情就像吃了一條苦蟲」。他在年輕時喜歡喝酒,有過喝得爛醉如泥,第二天只得向劇組謊稱生病請假的荒唐時光。甚至貪杯到酒精中毒,身子無法動彈,足足睡了整整三天。26歲前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金錢問題」,連自己年收入幾何都不知道,「自然也不太懂社會上的一般情理」。他老是一件美軍夾克天天穿,以至於有一次在片場,一位年長的女星問:「你沒有別的衣服可穿了嗎?」三浦的單身漢生活有那麼一點渾渾噩噩,直到他決定與百惠結婚,「第一次回顧了自己所走過的道路,也開始思考兩個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