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戴里莊村鄉村振興實踐啟示:幹勁+思路=幸福

2019-11-17     聊城新聞網

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係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命題。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實踐中,如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如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如何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如何全面提升農村治理水平,如何通過建設美麗鄉村造福一方百姓……這些,都是擺在基層實踐者面前的具體而緊迫的問題。冠縣戴里莊,通過流轉土地引進特色農業項目,栽植「股份樹」,建設集中供養中心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不僅讓我們感到了熱火朝天的幹勁,更讓我們領悟到了「思路一變天地寬」的真諦。

享有「聊城首個田園綜合體項目」「魯西唯一一個匯源基地」「冠縣首批農村集中供養中心」「狀元村」「股份樹」「長壽村」多種美譽的范寨鎮戴里莊,在描繪美麗鄉村畫卷的同時,也編織著許多給人啟示的故事。

匯源故事:追求經濟效益更追求生態效益

位於戴里莊村北側的匯源基地是村裡流轉了2000畝土地與鄰村引進的特色農業項目。今年雖然旱情嚴重,但這裡的果樹仍然實現了豐產。

追求經濟效益,更追求生態效益。據公司技術人員介紹,他們不用除草劑,一律用人工拔草,看似慢了些,成本也高,但一是減少污染,二是提高果品的質量。用過的塑料袋、藥瓶等他們都進行集中處理,改掉了村民隨手一丟的習慣。他們奉行既要發展產業,又要保護環境的理念,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企業的聲譽。

到匯源打工的都是年齡偏大的農村婦女。2017年,匯源基地成立,不光解決了群眾家門口就業的問題,更解決了最難就業的「60後」婦女的就業問題。

「股份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齊頭並進

在戴里莊村,與傳統村莊的綠植明顯不同的是,房前屋後「可勁兒」生長著的高大的法桐。村裡的群眾都把這些法桐樹叫做「股份樹」。所謂「股份樹」,就是戴里莊村種植法桐的收益,採取村民與集體三七分成的方式,即:樹種在誰家門前,誰受益,全村賣樹分紅,村民分30%,村集體分70%。村民分到30%的錢,也分到了30%的責任,他們要負責給自家門前、地前的這些樹澆水、剪枝;村集體拿賣樹的錢用於發展村內公共事業及扶貧工作,如買花磚、旱改廁、獎勵大學生、購置綠化苗木等。通過這種「責任制」的方式,法桐樹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也帶動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高。

集中供養:農村養老的幸福模式

村委會西側就是集中供養中心。戴里莊村是個大村,養老問題比較突出。2012年,村委會利用3萬多元危房改造款建起了集中供養中心,儘管規模不大,條件簡陋,但總算解決了4戶危房戶的住房問題。2015年,又利用扶貧項目資金,建起了更高標準的二期工程。目前中心住了15戶,13戶是貧困戶,這些住戶屋裡的所有東西都是上級補貼,村裡只交水電費。

戴里莊是聞名的長壽村,在這個2200餘人的村莊中,80歲以上老人有186人,90歲以上老人有14人。

戴里莊還遠近聞名的「狀元村」「秀才村」。一張光榮榜,恢復高考後40年來從村裡走出去的400多名大學生一一入列。戴子文一家三代出了9名大學生,戴慧慧考取清華大學,戴明新考取中南大學,戴亞南考取北京交大……

有幹勁又有思路,我們相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個新時代嘹亮的號角聲中,戴里莊還會續寫出一個又一個的幸福故事。記者劉慶功孔祥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MJce24BMH2_cNUg-jk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