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穩定後,如何做心肺復健?

2020-01-06   湖北健康秀

「醫生,我可不可以自己在家裡做運動就好了?」我有很多心臟疾病的病人,第一次到復健科診間時,都會這麼問。

大家普遍不清楚心臟疾病患者病況穩定後,除了藥物治療外,也需要進行心肺復健(Cardiopulmonary rehabilitation)。藉由心肺復健,可以有效減少不適,並增加生活品質。

對象包含:心肌梗塞、開心手術、瓣膜手術、心臟衰竭及心臟移植等心臟疾病都需要做復健。很多病人出院後,一動就喘,連爬樓梯到二樓都沒辦法一次爬完,中間需要休息,像類似這種情況,就很需要做復健。

研究發現,只有約20-30%的心臟疾病病人於出院後有進行心肺復健。這樣的比例明顯太低,這也是因為國人普遍不了解心臟疾病出院後需要做復健所致。

心肺復健是藉由運動的方式,有效提升心輸出量、增加最大攝氧量、提升周邊組織對氧氣的利用,以提升病人的運動能力,減少再住院率及相關併發症。

那心肺復健該如何進行呢?

完整的心肺復健應該包含:心肺功能評估、適切的心肺復健處方、安全有效的運動訓練,藉由團隊的照顧,配合上心肺復健,有效幫助心臟疾病患者重新擁有良好生活品質。

心肺復健可分為三個重要的階段,根據不同階段安排最合適的復健治療。

心肺復健可分為三個重要的階段

第一期:住院期

還在急性期尚未出院前的住院期,其實就應該開始復健,目前亞東醫院的心臟疾患患者在住院期間都有早期會診復健科,早期下床、訓練生活功能自理,讓病人出院回家後能有基本的生活自主功能。

第二期:門診復健期

而在急性期後穩定出院,即需到復健科門診進行心肺復健,此時會先安排心肺功能測試,並開立運動處方,讓病人在較高強度且相對安全的情況,進行復健訓練。

其中運動心肺功能測試(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是目前在心肺復健上相當重要的檢查,藉由測試的結果,可以評估病人在運動過程中的生理變化、評估目前的病情狀況、了解病人喘及不適的原因、預測病人的預後,當然最重要的,是藉由檢查來開立心肺復健處方。

完整的運動處方應該包含有:種類(Type)、強度(Intensity)、頻率(Frequency)、時間(Time)等要點。

以下心臟衰竭患者為例說明:

中等強度有氧運動30分鐘(也可採取間歇性高強度運動)

體能太差者(< 3 MET),可採用少量多次進行,或可用空踩腳踏車 (Free pedaling)

對於肌力較差的病人應合併肌力訓練(以等張運動為佳,避免等長運動或離心運動)

針對呼吸肌無力患者,應進行呼吸肌阻力訓練

建議運動強度在40-80% VO2 peak

回到最初的問題:「醫生,我可不可以自己在家裡做運動就好了?」

然而,在家自己運動的問題是,強度太低則沒有訓練效果,強度太高則有風險,因此會建議病人能在復健科做監控下的心臟復健。

第三期:維持期

門診經過數個月的復健訓練結束後,即進入維持期,此時若沒有持續維持訓練,心肺功能則會退步。此時會幫病人安排心肺功能測試,並依據檢查結果,給予持續居家運動的建議。

提醒您,出院後才是生活的開始,除了藥物治療外,持續積極的心肺復健,可以讓生活更加自主、更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