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類鈔》記載了一件發生在雍正年間的案子:
1726年,禮部侍郎查嗣庭奉命出任江西鄉試的正主考。期間,查嗣庭引用《詩經·玄鳥》中的「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出了一道試題「維民所止」。這句話是說:國家廣大的土地,都是百姓所居住的,含有愛護人民之意。可是,有人對查嗣庭不滿,故意誣告他出這道試題是對雍正皇帝「心懷異志」。因為「雍正」兩個字去掉頭部,正好是「維止」。查嗣庭的寓意是要砍雍正皇帝的腦袋。雍正皇帝大怒,將查嗣庭滿門抄斬。
查嗣庭是一位真實歷史人物。他是浙江海寧袁花人,哥哥查慎行是清朝著名詩人。他的後代里走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查良鏞)。「維民所止」一案,在雍正年間傳得沸沸揚揚。金庸在《俠客行》第一回的注釋里提到了此案。
然而,查嗣庭真的是因為出了試題「維民所止」而被雍正皇帝殺掉的嗎?
清朝時期,鄉試一共要考3場。每一場考試都有多個內容,有多道試題,全部由主考官來出。查嗣庭出的試題里,雍正皇帝認為有6道試題有問題。
查嗣庭所出試題「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被雍正皇帝認為是在「有心譏誹」國家的官員舉薦制度。
查嗣庭所出試題「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為路,為間不用則茅塞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被雍正皇帝認為莫名其妙,「更不知其何所指,何所為也」。
查嗣庭所出試題「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被聯繫在一起,拆出「正止」兩個字,認為是在攻擊「雍正」年號。
查嗣庭所出試題「以京察為謝表」,被雍正皇帝批為「實在不知意欲何為」,難道是想讓考生們代他稱謝嗎?
查嗣庭所出試題「君猶腹心,臣猶股肱」,被雍正皇帝說試題內「不稱元首,是其不知有君上之尊矣」。
查嗣庭所出試題「勤始怠終,勉強自然」,被雍正皇帝批為「蠱惑人心」……
雍正皇帝拿著放大鏡,將查嗣庭所有試題都吹毛求疵地拿出來攻擊了一番,唯獨沒有提到「維民所止」幾個字。如果查嗣庭真的出了這道試題,以雍正皇帝的脾氣,會輕易放過去而隻字不提嗎?
唯一的可能是,所謂「維民所止」試題,只不過是民間野史的編造,而非真正發生的史實。
其實,雍正皇帝之所以要懲處查嗣庭,也不是因為他出錯了幾道試題,而是另有深層次原因。雍正皇帝坐穩了皇位後,開始收拾位高權重而日漸飛揚跋扈,以至於威脅到皇權的權臣,如年羹堯、隆科多。許多與他們有牽連的大臣,都倒了霉。查嗣庭正是其中一員。
查嗣庭是1706年的進士,點了翰林,授任翰林院編修。此後,查嗣庭得到了隆科多的賞識。1722年,在隆科多的推薦下,查嗣庭授任內閣學士。不久,在吏部尚書蔡珽的推薦下,查嗣庭兼任禮部侍郎,成為正二品的朝廷大員。
在查嗣庭試題案之前,雍正皇帝已經扳倒了年羹堯,並將與年羹堯關係密切的汪景祺等人株連在一起。接下來,雍正皇帝又懷疑蔡珽與李紱拉幫結派,搞朋黨關係,將蔡珽抓捕下獄,判處「斬監侯」。下一步,雍正皇帝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搞隆科多。查嗣庭受過隆科多和蔡珽的推薦,平時里相互之間不免有來往,很容易被雍正皇帝認為是同夥關係。
這一點,雍正皇帝在諭旨里說得清清楚楚:「查嗣庭向來趨附隆科多,隆科多曾經薦舉。朕令他在內廷行走,授為內閣學士。後見其語言虛詐,兼有狼顧之相,料其心術不端,從未信任。」
查嗣庭是一個讀書人。讀書人素來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傳統,喜歡評論時事。查嗣庭沒有例外,經常在各種場合議論朝政。雍正皇帝在朝野都有耳目。查嗣庭的這些議論自然會傳到雍正皇帝耳里,引起他的不滿。
因此,雍正皇帝才會怒不可遏地說:「自唐宋以來,去古已遠,習俗澆漓,人心詐偽,狂妄無忌憚之徒,往往腹誹朝政,甚至筆之於書,肆其誣謗,如汪景祺、查嗣庭,豈能逃於天譴乎?」
俗話說:「禍從口出。」查嗣庭縱然聰明絕頂,恐怕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議論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BiY3XgBrsvY2_UupK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