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的「與眾不同」

2019-10-17     鳳凰藝術

談到古根海姆這個姓氏,熟悉美術史的人會想到兩個人物:一個是美國紐約礦業大王所羅門·R·古根海姆(Solomon R. Guggenheim),他建立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一;另外一個是所羅門的侄女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作為收藏家和「藝術上癮」者,她為推動歐洲和美國現當代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今,古根海姆家族依舊延續著熱愛藝術的傳統,不僅世界各地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越建越多,同時也是利用文化產業理念成功運營博物館的典型案例。

品牌效應——古根海姆全球連鎖模式

1988年至2008年,托馬斯·克倫斯在任古根海姆博物館館長時發起的古根海姆全球連鎖式博物館經營模式。目前共有四座美術館彰顯古根海姆基金的品牌擴展野心。古根海姆基金會在未來還會開疆擴土,在杜拜、香港等地區都建立起古根海姆的地標。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Peggy Guggenheim Venic

資金緊張是全球博物館運營現狀,博物館的連鎖模式一方面解決了此問題,另一方面其並非如連鎖店那樣只是品牌的單向輸出,博物館的「連鎖」更多的是為當地文化帶來新興活力,讓參觀者不用走出國門就能體驗藝術,同時為藝術家提供展示的平台。羅浮宮近幾年也行進在對外擴張品牌的道路上,目前已經有朗斯分館和將在2015年開幕的阿布達比羅浮宮。

Guggenheim Abu Dhabi

當然,這種模式並非一直成功,失敗的嘗試如1992年,基金會在紐約蘇荷區(SoHo)「孵化」了古根海姆蘇荷博物館,因為參觀量未達到期望值於2001年閉館。然而把「古根海姆」作為一個品牌來使用,招募加盟者(通常是地方政府)的方式有重要意義,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無疑是最成功的案例。

一座館救一座城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西班牙畢爾巴鄂市(Bilbao)始建於1300年,因優良的港口在西班牙稱雄海上的年代成為重要的海港城市,在衰落、振興又再度衰敗的命運關頭,政府萌生興建藝術博物館之念,與當時正有意開拓歐洲市場的古根海姆一拍即合,請來建築師Frank Gehry涉及館體,開館時便有一千萬到訪者,說這座博物館救了這座城是一點都不為過。

順應畢爾巴鄂的港口體現的航海主題,博物館的結構仿佛一座流動的船。外表以鈦板覆蓋,內部以鋼架支撐,複雜扭曲的建築物成為解構主義建築的代表作。也有人說博物館像一朵機械花、魚……如果沒有電腦,如此不規則的博物館是無法簡單用圖紙繪製的。

工程人員表示內部鋼構件沒有兩件的長度是完全相同的。館內一件永久裝置作品——The Matter of Time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作品,鐵鏽色沾滿鋼材表面,藝術家意圖營造令人恐懼、但友美麗和令人敬畏的藝術品存在氛圍。

The Matter of Time , Richard Serra

博物館外面同樣被利用以展覽大型裝置作品,參觀者僅僅在館外便融入進濃厚的藝術氛圍中。

Jeff Koons' Puppy

Louise Bourgeois' giant spider sculpture, Maman

Tulips,Jeff Koons

Fire Fountain ,Yves Klein 1961

幕後推手——古根海姆基金

因採礦、冶煉業聞名全球的古根海姆家族在後期衰敗,但部分子嗣遺傳了天才的藝術收藏嗅覺。古根海姆基金創始人——R·所羅門·古根海姆於1927 年,結識了德國年輕貴族女性希拉(Hilla Rebay),希拉對現代藝術的熱情對所羅門產生了深刻影響,使其收藏方向轉向現代藝術——這是古根海姆家族收藏事業的重大轉折點,也為家族復興打下了基礎。

二人收藏了很多抽象藝術家的作品,如康定斯基、達雷格爾等。1937年古根海姆基金會成立後將舊汽車展示室改造為非具象繪畫美術館,自此繁榮。世人最為熟知的梵谷、畢卡索和莫奈的作品在基金會都有收藏。

另一位對古根海姆基金會有重要影響的人是佩吉 古根海姆。二戰時期,她每天買一幅畫作,用來幫助那些要逃離德國占領區的藝術家。她的收藏奠定了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基礎。對這位自稱一輩子沒有得到過愛的女人來說,或許唯有藝術與收藏讓她得以洒脫,並使她覺得世上還有永恆的東西吧。

古根海姆過去關注的視點放在西方的現代藝術上,特別是印象派後抽象藝術、非客觀主義藝術的範疇,而現在關注全人類的藝術。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還設有專為當代巴斯克和西班牙藝術家提供的展廳,為古根海姆和當地的藝術培養一種特殊的關係提供了條件。

Mandolin and Guitar,PabloPicasso,1924

Various Actions, Vasily Kandinsky,1944

Landscape with Snow ,Vincent van Gogh,1888

臨時裝置作品多與時代背景相應。在2012年Gabriel Orozco名為「Sandstars」裝置中,藝術家將自墨西哥的沙地和廢品集中站收集而來的1200多個廢品安放在了柏林古根海姆美術館的地上,這樣的另類「寶藏」將被忽視的廢物變成了美術館的展品,帶給人們啟示的同時,迫使觀眾正視工業和商業垃圾帶來的影響。

Sandstars,Gabriel Orozco 2012

Sandstars,Gabriel Orozco 2012

古根海姆家族仿佛永遠不會衰落一般,總會抓住各種機會崛起,古根海姆基金下的博物館也正以群落般出現於世界各地。博物館的品牌效應攜帶的商業氣息或許與藝術本質不相適應,但這種模式對於目前以致未來無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延伸閱讀:古根海姆美術館的背後:一位對藝術上癮的傳奇女性

作者:蘇也

如今,位於曼哈頓上東區的第五大道上的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在藝術圈中有著重要的話語權,而這家藝術機構的歷史與一位頗具遠見的女士分不開:她就是所羅門·古根海姆的侄女,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1898-1979),一位自稱為「藝術癮君子」的女人。

佩吉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中,卻一直對金錢不是很感興趣,總是試圖將自己與其他的古根海姆們區分開來。她從很小的時候就喜愛新潮的東西。最初,她在一家前衛書店當普通職員,不為了賺錢,純粹是因為好奇。在那裡工作時,佩姬戴著珍珠項鍊,穿著昂貴的外套為書店掃地,整理書籍,還認識了一批來自歐洲的先鋒知識分子,接觸到了現代藝術。從那時起,她就試圖通過收集和對話進入前衛藝術的圈子,並努力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跡。

佩吉·古根海姆

憑藉著冶金工業,古根海姆家族在1918年已經在財富上全美排名第二,雖然說家族富可敵國,但是佩吉卻不是一位揮金如土的富家千金。她與母親長期居住在一起,而他的父親總是出遊在外,身傍美女,就連1912年的情人節那天,在那場著名的鐵達尼號沉船事故中,她的父親班傑明·古根海姆還和情人在一起。13歲的佩吉就這樣失去了父親,而父親身後也根本沒有為妻女留下些什麼,所以,佩吉的日子遠過得不如她那批堂兄弟們來得瀟洒。好在佩吉本來就和家族中的大部分親戚的興趣點不一樣,她不愛財富增長,卻喜歡新鮮奇怪的東西。於是,在1919年,當她剛滿21歲時,因為祖父的去世,佩吉從家族那裡繼承了250萬美元,約今天的3530萬美元。她終於有了一些可以用於追夢的資產了。

來到巴黎的佩吉·古根海姆

就在1920年,佩吉去了法國巴黎,那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在那裡,23歲的她一頭扎入了先鋒藝術的圈子,與許多前衛的歐洲作家和藝術家打成一片。當時其中的許多人還並不出名,他們還生活在巴黎的蒙帕納斯區中,那是城市中較為貧窮的地段。可是就是在這裡,佩吉認識了後來世界聞名的超現實主義大師雷·曼( Man Ray ),成為了他的模特,並通過雷·曼又認識了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Constantin Brancusi )和被譽為「當代藝術之父」的馬塞爾·杜尚( Marcel Duchamp )。她和布朗庫西、杜尚常常出入同一場合,並成為了美國女作家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的摯友,還和女同性戀畫家羅馬伊·布魯克斯(Romaine Brooks)成為了好友。

雷·曼鏡頭中的佩吉·古根海姆

佩吉在相貌上並不能算是傾國傾城,她還遺傳了家族特色的「土豆一樣的鼻子」,甚至還去做過鼻子的整容手術;雖然手術太疼讓她在中途放棄了,但是佩吉十分熱情大膽,渾身上下都是抑制不住的個人魅力,因此,即使是一輩子都保留著整容失敗的鼻子,她還是成為了巴黎現代藝術圈中的繆斯,不僅是超現實主義攝影師的模特,還是時裝設計師保羅·波列(Paul Poiret)的靈感源泉。

倫敦時期的佩吉·古根海姆

20世紀30年代後期,為了逃離納粹德國對歐洲大陸的占領,佩吉搬到倫敦。在1938年1月,佩吉在倫敦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個現代藝術畫廊,名為「Guggenheim Jeune」,這個名字巧妙地把佩吉那引以為傲的姓氏和巴黎老牌畫廊Bernheim-Jeune Gallery融為了一體,顯示出自己的野心。首次展覽中,她展出了法國詩人、電影導演讓·谷克多(Jean Cocteau)的畫作,並開始收藏藝術品。從那時起,佩吉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即經常從自己畫廊策劃的展覽中購買至少一件藝術品,慢慢建立自己的藝術收藏。

佩吉·古根海姆收藏的畢卡索自畫像

她的圈中好友成為了畫廊經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策展和藝術家推廣方面她的許多好友都積極幫忙提供建議,並著手布置和管理畫廊。杜尚在這方面的參與極多,常常帶領佩吉在巴黎拜訪自己的藝術家朋友們。他教她了解當地當下最新鮮的藝術創作和實驗風格,並親自構思了好幾個在 Guggenheim Jeune 舉辦的藝術展覽。

也正是在杜尚的影響下,佩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越發認可了反傳統的新藝術形式,擴大了自己對於抽象藝術、達達和超現實主義藝術的購買。同時,隨著戰火的不斷燃燒,佩吉越發瘋狂地在歐洲各大城市旅行,大量購買藝術品,試圖用購買和收藏的方式將這些藝術作品保留下來。她鍾情的抽象藝術與超現實主義作品在納粹德國的眼裡都是「墮落藝術」的典範,一旦落入納粹分子的手裡,就只有毀滅的結果。

佩吉·古根海姆

就這樣,不斷穿梭在巴黎和倫敦的幾年之間,佩吉就迅速建立了一個十分可觀的藝術收藏,包括一批重要的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品。在她最為瘋狂的時期,佩吉還給自己定下了「每天買幅畫」的小目標,最後她的收藏名單里已經包括了:十張畢卡索,四十張恩斯特,八個米羅(Joan Miró),四張馬格里特(René Magritte),三個雷·曼,三張達利(Salvador Dalí),一幅克利(Paul Klee)和一個夏加爾(Mark Chagall)等。其中包括畢卡索、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和恩斯特的作品,在那時戰火連連的歐洲,佩吉僅用四萬美元就可以收藏好幾件立體主義藝術大師的作品。

佩吉·古根海姆收藏的畢卡索畫像

這些作品如今都價值連城,有的甚至成為了藝術館的鎮館之寶。可在當時的環境中,如佩吉的前衛眼光並不是人人都有。包括她在紐約已經建立了所羅門·古根海姆基金會的叔叔,和已經走馬上任的美術館館長都沒有重視這些作品。且在佩吉躲避戰爭的期間,她曾向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提出過託付自己的藝術收藏,但被羅浮宮因為藏品價值原因而拒絕存放這批現代主義的作品。最後,一家主要代理印象派和表現主義繪畫的畫廊同意收留這批作品。然而,這批如今價值連城的作品卻被置放在庫存中,被列為「家居用品」。

佩吉·古根海姆

最後,佩吉終於決定離開歐洲,她在1939年6月22日在自己的畫廊中舉辦了告別派對。她和藝術家朋友們齊聚一起,牆壁上投影播放著法國攝影師吉澤爾·弗倫德(Gisèle Freund)的彩色攝影,她的鏡頭記錄下來了20世紀上半夜活躍在歐洲的大批藝術家和學者,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是這次歡送會中的座上賓。

佩吉·古根海姆

佩吉的父母親都是猶太人,在海關申報的過程中,「古根海姆」的名字不得不被非猶太人的假名取代,才使得她收藏的藝術品可以被安全地送出歐洲。被列為「毛毯」、「床單」和「廚具」的這批貨物被運往了大西洋的彼岸,最終安全抵達紐約。佩吉的努力不僅保護了她的收藏,也保護了許多藝術家。佩吉和丈夫恩斯特一起,幫助了許多歐洲藝術家來到了紐約。這些藝術家在歐洲都被納粹扣上了「墮落」的烙印,不得不逃離故土,許多人後來就在紐約定居。

佩吉·古根海姆和她交好的歐洲藝術家

1942年,佩吉在紐約創立了「本世紀藝術」畫廊( The Art of This Century Gallery )。在四間展廳里,有三個展廳都致力於展示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藝術,只有一間用來做商業畫廊。這為歐洲前衛藝術在紐約創建了一個前哨基地,也為她的藝術傢伙伴提供了社交的地點、銷售的機會和創作的佣金。

佩吉·古根海姆在她的「本世紀藝術」畫廊中

很快,佩吉就與新一代的美國藝術家建立了親密的聯繫,如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羅伯特·馬瑟韋爾( Robert Motherwell )和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還有克萊福德·斯蒂爾(Clyfford Still),他們都在佩吉的畫廊首次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而這些人後來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紛紛成為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中堅力量。

佩吉·古根海姆與傑克遜·波洛克,在她的訂製的壁畫前

可以說,佩吉的一生是傳奇而獨特的,明顯的表現在她的職業生涯和她的私人生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在她的兩段婚姻中,她都選擇了藝術家:第一任丈夫是達達主義藝術家勞倫斯·韋爾(Laurence Vail),而第二任丈夫則是超現實主義的大師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韋爾在巴黎期間把佩吉引領進入了前衛藝術圈。佩吉獨特的職業生涯跨越了現代主義藝術從巴黎興起,再逐步推廣到歐洲其他國家,最後,她將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運動帶回到美國,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聯繫起來,形成了現代美國藝術的基本格調。

佩吉·古根海姆佩戴著考爾德為她製作的Mobile耳環

她的藝術收藏和畫廊直接支持了像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伊夫·唐吉(Yves Tanguy)、亞歷克山大·考爾德( Alexander Calder )和傑克遜·波洛克這樣的藝術家,要麼是為他在英國舉辦了第一次個人展覽(康定斯基)要麼是在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定製了重要作品(波洛克)。在倫敦時,現代戲劇大師塞繆爾·貝克特( Samuel Beckett )曾和佩吉有過一段激烈而短暫的戀情,他告訴她,「人們應該對一個人的藝術感興趣」,強調了藝術家的重要性,而不是僅僅只在乎藝術作品的物件本身,這句話也成為了佩吉的一個人生座右銘,影響了她後來對於藝術品的判斷和藝術館的經營理念。

佩吉·古根海姆在威尼斯私人收藏美術館

佩吉,她的生活和她的藝術收藏完全交織在一起。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隨著二戰的結束,佩吉已經厭倦了畫廊業務的日常,並開始了她職業生涯的第三個篇章:做一個博物館的老闆。她搬到了威尼斯,並在1948年的雙年展上展示了她的收藏品,展現出來二戰後人類用藝術重建戰後心理的展覽系列。這次的展出獲得了不小的成功,她所倡導的許多藝術家以前從未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過,為藝術圈帶來了新鮮的血液。

佩吉·古根海姆與古根海姆美術館模型

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佩吉幾乎停止了收藏新的藝術品,轉而開始專心整理、推廣和展示她已經擁有的東西。她將自己的收藏品借給了歐洲的幾大博物館。1969年,也把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收藏借給了紐約的所羅門·古根海姆博物館。最後,在她於1976年去世之前,佩吉決定將她的畢生收藏全部捐贈給家族的古根海姆基金會,作為一份無價的禮物獻給這個世界。

古根海姆美術館

我覺得如果你不知道佩吉·古根海姆的故事,位於紐約的這座白色博物館也是值得一看。1943年,古根海姆基金會邀請美國著名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為他們在紐約設計一座美術館。在1943年6月1日的一封信中,基金會的美術館負責人希拉·雷貝(Hilla Rebay)這樣對賴特說道,「我們想要一座精神殿堂,一座藝術的紀念碑!」

古根海姆美術館

從那時起,一直到1944年,賴特都在不斷的設計這座紀念碑式的重要建築。可是,當時的美國正處在二戰的尾聲,再加上幾年後所羅門·古根海姆先生的逝世,這個工程一直被拖延到1956年才動工。經過四年的設計、改善、建造,1959年4月,賴特本人不幸去世,好在美術館的建地設計案已全部完成,同年的十月,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才終於在第五大道上完成。

古根海姆美術館

這座白色的美術館立在第五大道和第89街的街道拐角處,非常顯眼。對街即為著名的中央公園,四季景色各異。建築層層疊疊的流線型外觀非常現代,像是一隻巨大的茶杯,又像一隻優雅的白色海螺。從街道上遠遠看過去,這棟建築物仿佛是一團沿著柱狀方向纏繞堆起的白色絲帶,而且從底部往上稍微加寬,雖然體積龐大但十分靈動,很有活力。在充滿了20年代 Art Deco 風格的紐約風貌的映襯下,古根海姆美術館與她周圍的建築,那些四四方方、典型的曼哈頓建築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古根海姆美術館

而從內部來看,一條完整的「觀景廊」從一樓地面開始形成緩緩升高的螺旋走道,也如同一條絲帶,直達建築物頂部。各類藝術品沿著螺旋環繞的牆面依序陳列,讓人們在欣賞一處藝術品的時候,也可以環繞觀看整個空間。最美妙的是,螺旋式的「觀景廊」會讓人們像爬山一樣在有坡度的室內軌道上一路攀登,最後到達建築的圓頂天窗。大面積的天窗設計不僅把室外的光線引入到了潔白的室內展廳之內;同時,那如射線發散型圖案的大天窗從一樓就可以抬頭一眼看到,如同一個星星,或是一個坐標,激勵著參觀者不斷往上攀登。

古根海姆美術館

這種獨一無二的空間設計打破了傳統方盒子式的傳統畫廊形式,為現當代藝術的呈現方式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舞台。所以,這座美術館本身,也一直被認為是現代建築藝術的精品。在1969年和1990年的兩次擴建之後,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2008年,所羅門·古根海姆美術館被指定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並在2015年,該建築與賴特設計的其他九座美國建築物一起被提名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鳳凰藝術綜合報道,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7Zi4m0BMH2_cNUgod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