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崇德尚美的民族。建設美麗中國,是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內容之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了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現實擔當精神,貫穿了鮮明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這一重要思想紮根中國大地、契合人民意願,體系完整嚴密、內容博大精深,汲取了生態學、環境學、經濟學、統籌學等學科的理論觀點,是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指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意蘊,與中華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交相輝映,為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
孕育自然美。中國人向來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之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等古代優美詩句都是對自然之美的描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這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生命之美、自然之美、生態之美的追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也包括了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這就要求我們生態環境建設應統籌兼顧、系統推進。在具體實施路徑上,我們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擴大湖泊、濕地面積,維護生物多樣性,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只有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才能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從而真正體現出生態文明蘊含的自然之美。
涵養人文美。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建設美麗中國就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符合美的規律,突出了自然美、生態美與家園歸屬感的有機統一,體現了美學追求和人文情懷的結合。新時代要求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黨中央高度重視加強生態文化建設,要求在全社會確立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我們衡量生態文化是否在全社會紮根,就是要看這種行為準則和價值理念是否自覺體現在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
構建和諧美。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齊民要術》中說,「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這些觀念都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繫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表達了我們的先人對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認識。然而,長期以來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中心論成為奉行法則,人類將自然與人對立起來,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遭到嚴重破壞的慘痛教訓促使人類開始反思,人類中心論逐步被重視生態整體性的觀念所取代。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資源開發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不是單純講經濟效益的,而是要達到社會、經濟、生態三者效益的協調。2015年,他在雲南考察工作時指出,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帳、算長遠帳、算整體帳、算綜合帳,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這就要求我們著眼於自然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反對人與自然關係上的一味掠奪、征服的功利主義,強調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實現人類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幫助生態系統達成「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和諧共生狀態。
彰顯價值美。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時時處處閃耀著價值的光輝。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多年來快速發展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成為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努力實現全國行政村環境整治全覆蓋,解決農村的垃圾、污水、廁所問題,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一系列有力舉措使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滿足感。這充分顯示出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民主體性,深刻體現了優美生態環境的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彰顯出綠色價值之美。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建龍 黃德林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