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掃描·古蹟」夙沙氏煮海煎鹽

2019-11-08     內刊主編

相傳炎帝時期,在膠州灣內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部落首領名叫夙沙。有一天從海里打了半罐水剛放到火上煮,一頭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著打死的野豬回來,罐里的水已經熬乾了,底部留下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蘸了一點嘗嘗,又咸又鮮,夙沙用烤熟的豬肉蘸著吃了起來,感覺味道很鮮美。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制出來的鹽。從此,鹽就走進了人類的生活並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夙沙氏也就被後世尊稱為「鹽宗」。

萊陽南部濱海,自古以來就有製鹽業,種種跡象表明「夙沙國」就在萊陽和海陽南部沿海一帶。班固《漢書》載:「昌陽,有鹽官,莽曰夙敬亭。」

康熙《萊陽縣誌》載:「夙敬亭在縣東南八十里,莽新時名,設鹽官,遺址尚存。」西漢末年,萊陽古城昌陽剛從文登遷來,坐落在萊陽與海陽交界處的庶村。

王莽篡權後,匆忙改縣設「亭」,「夙敬亭」三字的意思是「此處是敬奉鹽神夙沙氏之地」。

因為當時膠東別處沿海並無含有「夙沙」字眼的地名,因此推測夙沙國的祖廟在此。此地有鹽官,說明當時南部沿海鹽戶眾多,鹽業繁榮。

西晉元康八年(298),昌陽城再次搬遷到今萊陽照旺莊鎮前、後發坊村舊昌陽城衰落為海邊村落,稱「庶村」。庶村西南濱海有一座「樹兒山」也稱「庶兒山」。在萊陽方言里「夙」「庶」和「樹」同音,「庶村」和「樹兒山」就是「夙村」和「夙山」。樹兒山南坡緩,上有麻姑頂、王台山、王亭山等小山名,山前是大片的鹽灘和多個鹽戶村,清代初年劃為萊陽夙敬鄉。遠古「鹽神」一夙沙氏的神廟王宮建在這座山上的可能極大。因為這些與夙沙國有關的信息集中出現,因此斷定遠古的夙沙國就在這裡。

從夙沙氏發明煎鹽後,海鹽製造業愈益發達,成為東部沿海的重要產業。

1891年(光緒十七年)鹽民由煎鹽改為曬鹽。製鹽業成為在萊陽南海灘涂延續了五千餘年的古老產業,至21世紀初本地還有蠡島鹽場。

(整理:唐風新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3A3Sm4BMH2_cNUgNq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