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文宏教授關於「早餐不能喝粥」,「中國人最喜歡喝魚湯了,魚渣也要吃掉」引髮網友熱議!
前幾天,因一句孩子「早餐不能喝粥」引發熱議的張文宏,發聲回應為何不能喝粥。
4月15日下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出席一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講座時表示:「你家裡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
「絕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在講座上,張文宏教授還有一句關於魚湯的話,也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為何早餐不要喝粥而要喝魚湯,吃魚渣呢?
張文宏表示,很多網友批評但其中有一個他不接受。針對病毒的抗體產生要靠什麼?全部是蛋白質。
重症轉輕症最主要的一點要保證營養和蛋白質,這時候,靠粥和鹹菜你就麻煩了。而且,中國人最喜歡喝魚湯了,魚渣也要吃掉,都是蛋白質。
自古以來,老百姓就將魚作為中華料理中的重要食材,古人更有「魚之味,乃百味之味」的說法,魚作為「鮮」的代表,不僅口感鮮美,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營養價值極高。
魚湯中,鯽魚湯是最為常見的。一是因為鯽魚的鮮美不是其他食材可比,再就是根據《神農本草經疏》中所著「鯽魚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鯽魚可以調和腸胃,生病的時候多喝些魚湯也確實很滋補,但也不要忽視了湯里的魚肉,也就是張教授所說的「魚渣」。魚肉是優質的蛋白質,可以針對病毒產生抗體,生病的人,是最需要的。
喝魚湯、吃「魚渣」時的誤區,知名營養師也曾科普:
經過長時間的煲煮,一些小分子的可溶性物質比如游離胺基酸,脂肪酸,嘌呤等都溶解在湯汁中。所以對於高尿酸血症或者患有痛風的人,最好別喝肉湯。因為肉湯中含有大量的嘌呤,對有嘌呤代謝障礙的人造成過重負擔。
同時食物中主要的蛋白質,鈣,鐵等營養元素無法溶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的喝骨頭湯不能補鈣了。不管是煮雞湯、牛肉湯、魚湯等,就算是熬煮數小時,湯汁濃郁,湯的蛋白質也只有約6%~15%,85%以上的蛋白質營養仍是在肉的本身,僅喝湯不吃肉很可惜。而且為了增添口感, 大家還會多放一些鹽和雞精,反而還大大增加了鈉的攝入量,會影響我們的血壓。
因此,對於大多數消化吸收能力正常的健康人來說,湯渣的營養價值要大於湯本身。但湯也不是完全沒有營養。其中所含的游離胺基酸,管氨醯胺,小肽和可溶性B族維生素對於多數胃口不好、消化吸收不好、病後術後繼續營養支持的人來說也是有益處的。
所以,喝湯的時候注意:撇掉浮油浮沫,少放鹽,把魚肉都吃掉。如果沒有胃口,或者消化吸收不好,用湯作為一個過渡期增強食慾的主要飲食也不錯。
附美味鯽魚湯做法:
所以說,一碗鯽魚湯,湯和肉同樣重要,且魚湯以顏色奶白為佳。有個九字秘訣,即:魚煎透,用熱水,忌料酒。記住這九個字,包你煮出的鯽魚湯奶白濃郁無腥味!
· 食材清單 ·
鯽魚1條 姜兩片 鹽適量
· 做法 ·
1.現殺新鮮鯽魚一條,魚一定要新鮮,才不會出腥味;買魚的時候讓老闆給你收拾下,去鱗摳鰓,開肚清腸;回家後一定要把魚肚子裡的黑色膜給處理乾淨,店家整的時候沒功夫處理那麼仔細;用水好好清洗幾遍,洗凈後用乾淨布或是廚房紙巾吸乾淨魚身表面的水分。
2.魚身晾乾後,表面輕輕拍上一層干澱粉(防粘鍋防油濺),薄薄一層就可以了,不用多;鍋內放油,燒熱後下魚入鍋煎,煎的時候用中大火或是中火,一是魚會很快定型,二是有助於湯變濃白。
3.魚兩面煎黃後倒開水,放兩片姜,開大火燒;只需要放兩片姜就可以了,什麼作料都不用放,料放多了會遮住魚湯的鮮味。水可以稍微多放一點,要考慮到魚湯沸騰過程中水分的蒸發。
4.大火讓魚湯沸騰起來,鯽魚湯總共25分鐘左右就可以燉好了,前10分鐘一定要開大火保持魚湯的沸騰狀態;記住大火出濃湯,小火燉清湯,火大湯才會變奶白色。
5.大火煮上10分鐘,湯色已經變得像奶一樣乳白了,這時可以蓋上鍋蓋用小火再燉10分鐘。
6.可以看出水分已經蒸發了不少,加鹽調下鹹淡,再燉5分鐘就可以了。
7.湯濃味鮮、色白似奶的鯽魚湯就燉好了,喜歡香菜味道的再撒上點香菜末就可以喝了。
|熬鯽魚湯小貼士
1.魚湯變白的原理:就是沸騰的開水把魚肉中的油脂打碎成脂肪球,這些微小的脂肪球在水裡,形成奶白色乳濁液。所以一開始加冷水熱水都能達到這個目的,只是加開水更容易,煎好的魚遇冷水錶面會收縮,而且加熱到沸騰的時間慢,所以更不容易出效果。
2.魚肚子裡的黑膜一定要撕乾淨,否則會有腥味
因為要保證湯的口感,通常鹽都不會放的很多,所以就導致熬湯的鯽魚(或者是其他肉類)沒什麼味道,這也是大家喝湯不吃肉最重要的原因之一。(By 豆果美食認證達人 千尋樹)(本文轉自【第一財經日報、千尋樹、知乎】。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關鍵字】:魚湯水產品健康水產養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2r6w3EBfwtFQPkdpO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