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支筆寫盡天下事,但不同性格的文人,對手中這支筆的理解卻是完全不同的。
對於古代的李商隱和近代的徐志摩來說,手中的筆是愛的化身,它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抒寫世間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所以這二位的文字風花雪月。對於古代的杜甫和近代的魯迅來說,手中的筆是正義的化身,你它存在的意義在於抒寫民間百姓的悲情歲月,所以這二位的文字總是那麼掃人興致。
我們很難說哪種理解是對,哪種理解是錯的,但像杜甫和魯迅這樣的人顯然活得更加不易。杜甫活著時,皇帝不喜歡他,文壇大家們也不推崇他,但死後大家卻將他推上了詩聖的寶座,孔慶翔說他是「中國唯一影響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詩人」。和杜甫一樣,魯迅也是這種人。生前他懟遍了半個文壇,但死後大家用各種方式紀念著他,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像魯迅這樣的人,百姓喜歡,但當年惡人們卻十分忌憚。1934年,當局查禁了魯迅、茅盾等人的200多種書籍,其中包括了魯迅的不少得意作。小說被禁的同時,他的文章也無處投稿,處於無法發聲的狀態。魯迅是什麼脾氣我們都知道,對他來說這還了得,於是53歲的他氣得不行寫了一首七絕。全詩短短28個字,卻風靡至今,最後7個字實在是太酷了,讓我們來品一品:
《無題》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這首詩大家聽得最多的應該是最後一句「於無聲處聽驚雷」,只是很多人不知道這酷酷的7個字的前一句,有多令人心疼!詩的首句「萬家墨面沒蒿萊」寫得令人不忍心讀,「墨面」是形容人臉色暗、憔悴不堪的樣子,當時的情況下千家萬戶都日子艱難,很多人吃不飽飯。次句「敢有歌吟動地哀」,悲憤中有霸氣,哪怕此身只能隱於蒿萊叢中,也要唱出驚天地的哀歌。
一千多年前,杜甫在安史之亂時,寫了一首《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魯迅寫「萬家墨面沒蒿萊」時何嘗不似詩聖一樣無奈。當時杜甫只能一味的傷感,卻不知如何打破這一切,但魯迅知道。
詩的第三句「心事浩茫連廣宇」是很令人心疼的一句,53歲的魯迅心疼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但自己卻幫不了他們,傷感、氣憤、無奈交織在一起,讓他心事茫茫,遙想了很多。但在最後一句先生終於找到了希望,當局不讓大家發聲,但他明白就算是無聲的世界裡,人們心中的怒吼聲不會消失。這種怨氣就像一片烏雲下的一聲驚雷,在萬籟無聲處,它終將劈空而來,響徹雲霄。這7個字,似信手拈來卻夠酷、夠霸氣、夠有遠見。
初讀這首詩時,會覺得前3句意境平平,但讀到最後一句時,卻令人讚嘆不已。魯迅確實是一個文字高手,他懂得如何布局詩句的收和放,最後一句其實就是這首七絕中的「驚雷」,他用無聲和有聲的強烈對比,令全詩充滿了感染力。看了這首小詩,其實也就明白了為何當初當局要禁魯迅的小說,這種文字在任何時候都是充滿了力量的,惡人們怎能不怕?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