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大家說話時,總是會把「老話說得好」這樣的字眼擺出來,似乎這樣說就能讓自己的話很占理。在很多人眼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俗語就一定是有道理的。
但事實上,俗語也分成了兩類,一類是追求真善美的,比如「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報」等等;另一類則完全相反,比如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如果人人都作此想,這個世界何來溫暖。更令人氣憤的是,有的人一邊做著壞事,一邊還拿這些俗語為自己的狠心找藉口。他們找的最多的藉口,是一個為人們所熟知的俗語。這個俗語有五個字,幾乎人人知曉,這就是「無毒不丈夫」。
Close-Up Of Open Book On Table
這個俗語能夠流傳至今,家喻戶曉,在很多人看來這肯定算是人生至理了。不過這五個字其實在邏輯上根本不成立,因為它與我國古代崇尚的價值觀完全不符。如果真的無毒不丈夫的話,那麼就要反證所有的大丈夫都是壞心腸的。這怎麼可能?古往今來的大丈夫,多少光明磊落,俠肝義膽,令人肅然起敬。為了正義和感情,生死都可拋卻。那麼一向尚禮謙虛的古人,怎麼會說出「無毒不丈夫」這樣的話呢?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要知道「無毒不丈夫」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在古代歷史文學典籍中,第一次出現與之類似的俗語是在關漢卿的作品中:
元·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便好道『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關漢卿是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看完這段話,大家就明白了,他在文中說的並不是「無毒不丈夫」,而是「無度不丈夫」,這兩句話有一個字是不同的。
結合它的上一句,「量小非君子」,我們就完全能理解關漢卿這話的意思。所謂量小非君子,是說君子應該肚量大;而無度不丈夫,就是說丈夫要有審時度勢的氣度和才能。兩句話合起來解釋,就是君子要有大胸懷,大丈夫要有真才幹,要心胸寬廣。讀懂了這一層意思,前面的謎團便自然煙消雲散了。讀懂這句話後,就不會把古人想得那麼壞了。古人眼中、心中的大丈夫,從來都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那麼為什麼這句話在民間俗語中,會變了味呢?很顯然是因為這話在流傳過程中,讀音發生了改變,所以被一些有心之人拿去用了,他們要給自己的為惡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像這種在流傳過程中發生改變的俗語還有不少,最典型的還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古人大機率是不會說出這樣的話的,所以目前多數專家學者認為,這個話並不是我們平時所指的意思。這8個字中的「為」字,應該並不是第四聲,而是第二聲,合起來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修身,則難容於天地。這裡的「為」字的是修為和修養。不過目前關於這句話的意思,尚有爭論。
所謂俗語,就是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它應該是對大家都有利的。像「無毒不丈夫」這樣的俗語,筆者認為還是不要天天掛在嘴邊了,畢竟它已經偏離了關漢卿雜劇中的原意。大家平時會用這個俗語嗎?歡迎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bkf43EBfGB4SiUwcW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