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世代!這15年間出生的台灣囝仔 你可能被犧牲了
中研院研究發現,1978至1993年出生世代,薪資成長卻總趕不上物價增加速度,可能正是台灣戰後史上最失落的一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你是生於1978年至1993年間,25至40歲,每天努力工作, 薪資成長卻總趕不上物價增加速度,買房、結婚、生子像是難圓的夢?研究指出,你可能正是台灣戰後史上最失落的一代。
美國的千禧世代,也就是出生在1981至1996年的人,被認為是「最衰的一代」,他們多半教育程度高、族裔多元,但華盛頓郵報近日報導,這是美國史上運氣最差的一代,他們歷經2至3次經濟崩盤,一輩子可能都得不到財富自由。在全球化的時代下,台灣同樣出現類似世代落差。
1978-1993年出生世代 遭遇許多大衝擊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根據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傅仰止主持的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資料庫,研究發現1978至1993年出生世代,從2000年左右陸續進入 職場後,連續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1年網路泡沫化、2003年SARS、2007年全球金融海嘯衝擊;加上台灣資本2000年起大幅西進下,失業率最高、薪資停滯、實質薪資倒退、購買力最低。
根據勞動部數據,2001年台灣失業率從前一年的2.99%陡增為4.57%,大學生畢業起薪卻從2000年的2萬8016元(約6500人民幣)一路衰退,在26K徘徊十餘年;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也顯示,受僱員工平均實質薪資從2000年起數度衰退。
房價2007年起飆升 成致命一擊
林宗弘說,那幾年台灣資本外移,又碰上全球大衰退,此時進職場者在勞動需求少、供給者多下,整條薪資曲線都被壓低,成了最糟世代。偏偏,房價還從2007年起飆升,成為致命一擊。
「他們是被犧牲的一代」林宗弘說,房價在2003年SARS跌到谷底時,買房的大約是1980至90年代入社會者,「買到都賺到」。「失落世代」則因工作不久又低薪,購買力平均較前一世代少近二成,根本買不起房,各種財富累積就這樣都輸上世代一大截。
「失落世代」因工作不久又低薪,根本買不起房,各種財富累積就這樣都輸上世代一大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1994年後一掃15年陰霾 情況又轉好
而晚於失落世代的1994年後出生世代,林宗弘指出,在平均入職年齡22歲的2016年時,台灣勞動力已轉為供不應求、起薪不得不提高,情況又轉好。根據勞動部數據,2016年大學生起薪一掃15年陰霾,首度重回28K,甚至超越2000年,來到2萬8116元台幣。
政大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連賢明率領的財稅研究團隊,創台灣首次引用政府長期財產登錄資料,納入房屋、土地、股票、存款等數據,非僅用薪資所得來研究台灣財富不均,也有類似發現。
年齡層組別 30至39歲財富成長最慢
根據該研究,台灣在2004年至2014年間,7個年齡層組別中以30至39歲財富成長率6%最低。在他們之上的40至49歲,財富成長率因正付房貸、養孩子,為17%;但50歲以上財富成長率就都逐增,70歲以上甚至都超過60%。
另一方面,20至29歲平均財富成長率也有29%,甚至高於50至59歲的26%。連賢明表示,這個年齡層財富成長,大多來自父母移轉,尤其有些父母會每年贈與,財富成長就很驚人。不過整體說來,全台財富仍穩定往50歲以上人口集中,未滿50歲者財富占比持續減少。
1984年生、2010進職場 她薪水3年沒漲
1984年生、36歲的鄭小姐,正是「失落世代」一員。她2010年進入職場,碰上全台薪資停滯期,薪水3年沒漲,2014年起才微調。任職媒體的她,原本就忙得天昏地暗,婚後連生兩個小孩,加上每月得給媽媽1萬元台幣,和老公每月所賺都用到精光,存款至今為零。
「我付出更多工時,卻買不起房子!」鄭小姐說,她媽媽白手起家,當年靠著開小型補習班,就拼到200萬元台幣買房子,公婆家也是白手起家買房。然而現在她和老公總薪資不低,但在物價、房價飆漲下,養一家三代都不容易,根本沒法買房。
1984年生的中研院經濟學研究所助研究員表示,這個世代大家收入差不多,差異最大在於父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除了世代間剝奪感 貧富差距也出現在同代
在世代間的剝奪感外,失落世代還得面對代內的貧富差距。連賢明研究指出,一般用以判斷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台灣在2004至2014年間為0.78至0.8(1最高,表示所有財富集中一人),50歲以上由於擁有財富者較多,吉尼係數多低於整體;但30至39歲的吉尼係數顯然高於整體係數,顯示財富更加不均,20至29歲係數數值甚至超過0.9,遠高於整體係數,顯示財富不均嚴重。
鄭小姐說,這確實也是她周邊常見狀況。她有同齡的建商二代朋友,夫妻除承接上一代的生意,也各自被父母受贈一棟房子。最近朋友問她要不要買房「算朋友價」,還說他們自己也會買「用來投資」。
「我們根本買不起,他們卻已經是要用來投資!」鄭小姐說,大家同齡,工作、薪資也差不多,卻因上一代資源差距,現在經濟狀況截然不同,讓她剝奪感更嚴重。
「這世代收入差不多,差異最大在於父母」
也是1984年生的中研院經濟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楊子霆說,他這代收入確實不如前個世代,但上一代累積的財富,多少會支撐他們這個世代,「有個依靠」。另外,他們出生時台灣已有相當成長,雖然往上不會像以前那麼快,但物質生活也不會差。
但楊子霆也說,有些沒有父母資源這一代,財富分配確實可能比較惡化。這個世代大家收入差不多,差異最大在於父母,許多人的創業機會也來自父母。一旦缺乏,就可能造成較大的財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