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鎮一孝廉〡永春蓬壺林連玉:奮鬥不止 華教族魂

2019-11-01     永春網e

林連玉,蓬壺鎮西昌村人,曾在馬來西亞任教,50多年一直致力於華文教育,為華文教育事業及民族權益全力以赴,奮鬥不息,被馬來西亞華人譽為「華教族魂」。

林連玉故居

1925年,林連玉南渡馬來亞,先在愛大華國民學校代課。不久,轉至印尼爪哇抹埠學校任教,後被聘為校長。1931年,又到馬來亞任共和、育華等學校教員。1935年冬,他重返南洋,在吉隆坡尊孔中學執教。

1941年,日本侵入馬來亞,學校停課,林連玉隱姓埋名,在巴生農村以養豬為生。日本投降後,林連玉任尊孔中學復校委員會主席,日夜奔忙,變賣肥豬,出錢出力,由小學而中學,把尊孔中學恢復起來。

1948年5月,為了給華裔爭取出生地公民權及華、印語文列為官方語文,特別是為維護華文教育的正當權益,他以任教的尊孔中學為基地,倡議組建吉隆坡華文學校教師公會籌備會。後來,他又以吉隆坡華校教師公會名義發出倡議,召集全馬來亞各州16個單位教師代表,於1953年成立馬來亞華校教師總會,進一步團結各州華校。

馬來西亞獨立前後,華文教育面臨被削弱取締的危險,林連玉更是全力投身爭取華文教育地位的鬥爭,作詩明志,誓要「橫揮鐵腕批龍甲,怒奮空拳搏虎頭」。

1956年,馬來西亞政府規定「馬來語將為所有學校主要的教學媒介」。對此,林連玉堅定地表示反對,他說「這是關係到我們華文教育的生死關頭」「即使國會通過,我也要發動我們華人起來反對」。最後,馬來西亞政府在林連玉等努力下妥協,這是林連玉為爭取華文教育權利的一次勝利。

後來,林連玉率領華教總代表團與政府談判,巧妙利用 「火炬運動」,使華人子弟普遍登記入華校就讀,奠定了華文教育不滅亡的基礎。林連玉又成功領導教總籌募基金,用來建造教總大廈。1958年,建好後,它一直是華教運動的「司令部」。

林連玉生平簡介

1960年,馬來西亞政府企圖以政府津貼華文中學為誘餌,把華文教育從小學到中學連根拔掉。林連玉振臂疾呼,指出這是華文教育的生死存亡關頭,要求所有的華校都應加以抵制,獨立辦學。

1961年,馬來西亞政府宣布馬來亞最後將以巫文(馬來文)為所有學校的主要教育媒介。林連玉憤慨異常,迫於無奈,公開了馬來西亞政府的私下允諾。兩日後,他便被褫奪公民權、吊銷教師註冊。這一事件引起了全馬來亞特別是華校教育界極大的震動,紛紛發表聲明,要求政府秉公處理,收回錯誤決定。過後,政府的有關官員曾私下對他說:「只要你不出聲,公民權不會有問題的。」林連玉回答說:「不能說話的公民權要來做什麼?」那官員又說:「你要什麼儘管開口」。林連玉說:「我個人無所需求,我所要的是民族(指馬籍華人)的利。」

1985年11月,聯盟主席東姑指責華校教總是「製造問題來反聯盟」,林連玉寫下《駁東姑》一文,在報上發表,用歷史事實給予有力的反擊,並表示「爭取民族的權益是神聖的任務,我們永遠不會屈服。即使不幸遇到濫用權力者辣手摧殘,仍然昂起頭來,頂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奮鬥到底!」

1985年12月18日,林連玉在吉隆坡逝世。林連玉逝世後,全馬來亞15個大華(裔)社團發起並踴躍捐款創立林連玉基金會,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如今,從幼兒園到大學,馬來西亞都有系統的華文教育。這是除了中國地區之外,全球擁有最完整華文教育的國家,而這一成果離不來「華教族魂」林連玉的努力。

林連玉的事跡感動了家鄉人,蓬壺鎮西昌村為紀念林連玉為華文教育作出的突出貢獻,今年10月,在林連玉故居著手籌備建設林連玉紀念館。

消息來源丨桃源鄉訊

作者 | 陳博文

通訊員 | 林月花/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13_PW4BMH2_cNUgJT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