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邁千年萬畝古茶山位於祖國西南邊陲全國唯一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明鄉的最南端,景邁茶山分景邁和芒景兩個行政村,總面積:66.9平方公里,全村有8個自然村598戶,2635人,千年萬畝古茶園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景邁村是一個以傣族為主體民族的高山傣族鄉村,這裡的百姓除了種植水稻,旱稻,玉米為主外,世代以茶葉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保護,種植銷售茶葉.
其中我們列出主要的一些茶寨。以點代面。
芒景-芒洪村
芒洪位居芒景最南端,全寨最西邊為八角塔,是佛教傳入布朗山區的見證。寨子以此向東布局,其寨心是村寨寨心石崇拜的體現,芒洪民居圍繞寨心而建,向心布局是源於布朗族村民相信寨心神能庇護保佑族民。茶樹王被芒洪視為神樹,是布朗村民自然崇拜茶神的表現。
芒景-翁基村
翁基與糯干是整個景邁-芒景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兩個村寨,整體建築風貌保存良好。村寨最北端是村寨信仰空間——翁基古寺所在。翁基古寺是景邁山上最古老的佛寺。翁基古寺西側有古柏一棵,根部徑為達11米,樹高20餘米,據推測樹齡在2000到3000年前,古柏與古寺相伴相生,綠蔭遮天,被村民稱為「古柏聽經」。翁基村寨民居建築部分被外部車型道路與翁基古寺分開。翁基寨心位於翁基村落中心位置,民居建築圍繞寨心呈典型的向心式布局,北端建築密集,到南面漸少,呈大致的倒三角形,至最南端公共建築風雨亭處終止。
芒景-芒景上寨
芒景上寨位於景邁山南部布朗族村寨的中部,由北向南依次是包括芒景新寨、芒景上寨兩部分。芒景上寨的西北側為帕艾冷寺,為芒景上、下寨的重要宗教場所,為了紀念布朗族的祖先帕艾冷而興建。上寨最北端山上為蜂神樹,是一顆百年老榕樹,是布朗人的植物崇拜對象。上寨以寨心呈向心布局,寨心處有紀念七公主的公主泉及公主榕。上、下寨之間後建有展示普洱茶發展歷史的芒景茶博物館。
芒景-芒景下寨
芒景下寨位於景邁山南部布朗族村寨的中部,位於芒景上寨南側。下寨民居圍繞寨心呈向心布局,最東端為古柏樹,北部山區留有巴郎部落遺址、巴郎戰壕遺址、公主墳以及布朗族山康節最重要的祭祀場地茶魂台。在山間林地建立信仰場所,保留多處帕艾冷和七公主的神話傳說景點,是最能體現帕艾冷祖先文化和普洱茶演化歷史的村寨。
景邁-芒埂村
芒埂位於景邁山東北側,村落整體建築風貌保存相對協調,村落布置在緊鄰山脊線的北側,村寨建築由南向北逐層降低。芒埂與勐本村寨臨近,村落格局相似,均呈向心型布局。芒埂的村落中心由相鄰的薩迪寺、寨心以及薩迪冢共同組成,金水塘等水體景觀布局在臨近村寨核心的位置,體現了傣族民族習俗與水體的緊密聯繫。
景邁-勐本村
勐本位於景邁山東北側,與芒埂相鄰。村落布置在緊鄰山脊線的北側,村寨建築由南向北逐層降低。勐本村落格局呈向心型布局。勐本村落寺廟(金塔佛寺)與寨心分離,村落建築以寨心為中心。
景邁-景邁大寨
景邁大寨,位於景邁山北坡,由於經濟發展較快,村落建築的整體風貌中新建建築較多。村落建築朝向東北側,整體格局沿西南向東北逐層降低。村落東側為大寨竜山,傣族居民死後均埋葬於此。村落西南側緊靠景邁山主峰,有茶馬古道(古茶道)從村落南側蜿蜒而上。村落中心由大寨佛寺、大寨神泉組成,鄰近的周邊建築顯現出一種向心式布局;隨著離村寨中心的距離的增加,村寨建築逐漸擺脫了向心布局的控制,顯現出規整格網狀布局形態。
景邁-糯干
糯干老寨,位於景邁山西北側,為傳統的村寨,其傳統景觀格局也最為鮮明。整體建築風貌保存良好,屬於遺產區內完整保存的兩個古村落之一。村寨選址于山坳處,除寺廟和觀景台分別位於北側和南側的山丘上占據制高點以外,村落內部地勢變化較小。糯干老寨呈典型的向心式布局,村寨中心即為寨心,寺廟與寨心分離位於北側山丘的制高點處。因相對地勢較低,溪流湖泊在此匯聚;村落中水系順應建築肌理,最終在村口匯聚,成為構成村落格局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