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遼金寺廟建築群,山西大同華嚴寺

2020-03-18     視覺秀旅遊

華嚴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區大同市下寺坡街14號,始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清寧八年(1062年)建華嚴寺,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後重建,明宣德(1426一1435年)、景泰(1450一1456年)年間,又重新作為佛教寺廟並予以重修。清朝時,其餘殿堂又陸續予以重修,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寺院占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


上華嚴寺俗稱上寺,是以大雄寶殿為主體的一組建築。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單體建築面積達1559 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月台上,月台前正面置有石級,周圍裝勾欄,台上有一清式三間牌坊,左右分別是明代增建的六角鐘鼓亭。殿的前檐裝板門三道,都是壺門,單檐廡殿頂,舉折平緩,檐高9.5米,出檐達3.6米。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很大,高達4.5米,由八塊琉璃構件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南吻是明代製作,也是中國古建築上最大的琉璃吻獸。頂部覆蓋筒瓦,黃、綠色琉璃瓦剪邊。大殿外檐斗拱為雙抄重拱五鋪作,計有7種,形制碩大有力。


下華嚴寺以遼代建築薄伽教藏殿為主,薄伽是梵語,譯為「世尊」,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釋伽牟尼所說的經典教藏,薄伽教藏殿自遼代中葉以來,就是華嚴寺的藏經殿。薄伽教藏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殿內四壁排列重樓式雕木藏經閣38間,殿後壁正中間懸一天宮樓閣。這些精巧玲線的木構模型,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其為「海內孤品」。這座天宮樓閣和晉城宋代二仙觀的天宮樓閣、應縣凈土寺大殿的金代天宮樓閣一起構成了山西古代建築獨有的地方特色。殿內完整地保存著31尊遼代塑像。最為經典的兩尊塑像歷為深受學者與遊客的推崇與讚賞,合掌露齒菩薩塑像體態裊娜,婉麗動人,藝術價值最高;普賢菩薩像流露著細膩動人的感情,魅力獨具。


華嚴寶塔是繼應縣木塔之後全國第二大純木榫卯結構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盤,下承蓮池,特別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宮,採用100噸純銅打造而成,內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輝煌,全國唯一,是傳統與現實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zOy7HABnkjnB-0zIT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