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檢二代」的思考:疫情折射出的中華文化

2020-03-17   深圳市人民檢察院

原創:鶴語

小編按: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深檢君投身戰「疫」之中,也不忘向周圍傳遞正能量。於是,一位還在讀書的00後、「檢二代」,給我們發來了她的思考和感悟……

余秋雨先生說:「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2020年的春天,病毒肆虐下的神州土地上,不再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再有鑼鼓喧天的歡騰,僅留下一片寂靜。這場災難的巨手撕碎了萬物復甦的生機,但它更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集體,面對災難時的默契。千年以來,直至今日,無論面對烽火連天,無論疫情蔓延,這份默契深受文化影響,不曾改變。


業精於勤,荒於嬉

疫情讓複課遙遙無期,原本短暫的假期被不斷延長。更多的時間,可以因沉迷玩樂而荒廢,也可以因奮鬥不息而愈顯充實。機遇的腳步不會因我們沒有準備好而放緩,也不會在空有憧憬的人面前停留半刻。幸運的是,有學生借鄰居家網絡,因怕打擾鄰居而站在天台的寒風中學習;有學生早已制訂好每天周密的學習計劃,每天在題海中奮戰到深夜。他們明白,精通於學業,絕非幾日可以成就,更不能有絲毫的懈怠。

從先秦的「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到「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再到「格物致知,窮究物理」,中華民族對於學問的不懈追求從未止步。疫情之中,這份可貴的執著得以傳承。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想要成大事業、大學問,需要三重境界;治學,本就是無止境的「更上一層樓」的過程。執著不懈的努力,對實現人生目標有不可或缺的意義,然而我們更應明白執著的努力,是為承擔青年人的使命。今時今日,有無數衝上前線的人用巨大的羽翼守護我們的安寧,日後我們不應無所奉還。

「17年前全世界守護90後,現在換90後守護世界。」我們也終有一天會守護這個世界。這把火炬,將一代代傳遞。


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

我曾經到過武漢,在黃鶴樓上,極目遠眺,仿佛融入萬里碧空,與雲霞比肩,俯瞰江水滔滔,遊人如織。那時才明白「上倚河漢,下臨江流」「坐窺井邑,俯拍雲煙"的恢宏氣勢,才明白「氣吞雲夢」的博大胸懷。文人騷客,多匯於黃鶴樓,黃河樓上,承載著武漢的英雄氣概。

崔顥寫下「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一聲嘆息里,是不是也交織著時間長河的滔滔之聲,是不是也融匯了對自身渺小,生命短暫的無奈?的確,如蜉蝣於天地,如滄海之一粟,浩瀚宇宙中,每個人都是一粒塵土。但是你可曾看見,醫護人員奉獻生命,從死神手裡搶奪生命,挽救一個個即將破碎的家庭;科研人員廢寢忘食,直面病毒研究核酸:志願者簽下「生死狀」,不停地為一線運送物資;企業加班加點生產口罩,為抗疫無私捐贈巨額善款...他們都是普通人,在病魔面前渺小而脆弱,但當百川入海,積土成山,每個普通人的力量,將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洪流。

「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我們有無數英雄,捨身忘死,甘用鮮血澆灌一方福祉。家國情懷,不僅僅在典籍經書上書寫然後被束之高閣,它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里。在疫情面前,我將無我,眾志成城,就是最好的證明。待到春暖花開,九省通衢,神州大地,必將再添風骨。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橫渠先生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天地沒有地域界限,生民沒有種族差別,人類是一個共同體。千鈞一髮之際,中國懷著「民胞物與」之心,顯示出她的大國擔當。中國有飛機直飛義大利羅馬運送物資、搭載醫療專家;向世衛組織捐款2000萬美元;運送物資幫助巴基斯坦對抗蝗災...此前日本、韓國、俄羅斯等許多國家都向中國施以援手。國際社會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中國的舉措,不僅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感恩,更是海納百川的胸襟,不曾推託的責任。

物吾與也。人類從自然母親的懷抱中誕生,受她哺育長大,應與萬物和諧共處。貪圖口腹之慾食用野生動物,必將釀成危害自身的苦酒;華南海鮮市場的一樁樁交易,打開給人們帶來無窮病痛的潘多拉魔盒。自然的警鐘已經敲響,人類該有所反思。「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天地與我並存,而萬物與我為一」,先賢推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寶貴思想,希望能繼續在今天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根植於人們心中。

中國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品格,聯結起這個龐大的群體。疫情之前,中國文化凝聚我們的民族認同;疫情之後,它令我們涅磐重生。從個人,到社會,到整個人類,中國人受文化薰陶,培養出君子般的擔當與胸襟。這就是我們的集體人格。

(註:本微信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涉及版權方面的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