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油果的網紅之路……
繼減肥、抗衰老、護肝、美容之後,牛油果又添新效用:降血脂。
但它真有那麼神嗎?
事情是這樣的:
最近,《營養學雜誌》發布最新研究稱,每天一個牛油果,能顯著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幅達8.8%。
標題:隨機對照試驗:每天吃一個鱷梨的中等脂肪飲食可增加超重和肥胖人群血漿中的抗氧化劑,減少LDL-C氧化
LDL-C是人體內必不可少的物質。它不僅為細胞膜提供原材料,還是人體內多種激素的材料來源。
但被氧化後,LDL-C會變成「壞膽固醇」——沉積在心腦血管的動脈壁內,逐漸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阻塞血管,進而引起冠心病、腦卒中和外周動脈病等嚴重性疾病。
看到這兒,你是不是想說,牛油果真好?!
趕緊默打開某「寶」,趁著「雙十一」屯一波……
莫急,咱們再來八一八這個研究。
首先,這一研究的樣本量很小,只有45個人。
其次,參與者被分為3組,分別是中等脂肪飲食+每天一個牛油果,低脂肪飲食,以及中等脂肪飲食。每組的試驗時間僅有5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該研究由哈斯牛油果董事會(Hass Avocado Board,即HAB)「贊助完成」。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Penny M Kris-Etherton,也是該董事會的成員。
說到HAB,它是全球唯一一個服務於牛油果產業的組織。其主要工作之一,是提高牛油果在美國的銷售量。
它採用的方法是,為生產商提供最新的全球牛油果市場數據,與教育機構、研究人員合作,開展牛油果營養價值相關研究。
HAB官網
看到這兒,各位看官心裡有數了吧。
如果再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
2013年,有學者根據2001-2008年美國營養健康調查數據,得出結論:吃牛油果,可以提高飲食質量,增加營養攝入。
研究稱,和不吃牛油果的人群相比,吃牛油果的人,其水果和蔬菜攝入量顯著增加,添加糖的攝入量則有所減少。此外,後者攝入的不飽和脂肪、膳食纖維、鉀等營養元素,也顯著增加(p = 0.0013)。
然而,在這篇研究的結尾,同樣註明:此研究由HAB支持完成。
當然,我們不能說,所有的牛油果研究都有支(jin)持(zhu)。
但這至少告訴我們:作為消費者,在面對各種各樣的網紅時,保持頭腦清醒還是十分必要的。
看到這,或許你會問:那牛油果到底好不好?
我們再往前倒倒帶,從牛油果的老家——墨西哥說起。
考古學家發現,早在1萬多年前,墨西哥人就開始食用牛油果。
他們的食用方式很簡單,用玉米片蘸牛油果醬:
墨西哥的牛油果幾乎都出產自墨西哥中部,一個面積只有5萬多公里的小州——米卻肯。這裡火山活動頻繁,氣候炎熱,土地肥沃,是全世界種植牛油果最理想的地方。
圖片來源網絡
如今,這裡的牛油果產量位居全球第一。每天有100萬美元的牛油果從這裡出發,去往世界各地。當地人賺的每10塊錢里,有9塊都來自牛油果。
但事實上,直到1990年前,牛油果都沒邁出過墨西哥國境。
1990年,美國加州的水果經銷商發現,這個名不經見轉的水果,生產成本低,產量大,有巨大的利潤空間。
於是,他們開始嘗試在美國境內銷售牛油果。
最初,他們賣得很艱難。
經銷商們覺得,主要是名字取得不好,擋了他們的發家致富之路。因為在此之前,墨西哥人都管這個水果叫「鱷梨」。
於是,他們一合計,決定改名:咱賣的叫「牛油果(avocado)」
這個名字取自ahuacatl。其原始詞根為ahoacaquahuitl,意為「睪丸樹」。經銷商門覺得,「睪丸樹」的果子,不就是「睪丸果」嗎?多有噱頭!
但,改名後的牛油果,還有一個硬傷,口感不好,酸甜苦辣一樣都不占,還膩膩乎乎的。
口味不能取勝,那就想別的轍。
經銷商們又瞄準了熱衷「升級」的中產階級:牛油果就是你們要的「高端大氣上檔次」!
「水果中的愛馬仕」「森林黃油」「沙拉中的貴族」,說的都是牛油果。
經銷商們還為它精心設計了全套菜單:
前菜:三文魚&牛油果;
沙拉:牛油果&蔬菜;
主食:牛油果吐司;
甜點:牛油果&巧克力;
飲料:牛油果奶昔;
看,「牛油果多百搭?想放哪裡放哪裡!」自此,牛油果順利成為「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
然而,好景不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的肥胖人口急劇增加。1976-1991年間,美國肥胖人口比例從25.4%上升至33.4%。
營養學家開始呼籲減少脂肪攝入。
很快,脂肪含量驚人的牛油果遭了殃。
同樣都是水果,100g牛油果,含有大約14g脂肪。而100g蘋果,只含有大約0.2g的脂肪。
於是,牛油果被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踢出健康食物的範疇。
這下,農場主和經銷商們不開心了。
但他們迅速振作精神,找解決方案:證明給FDA看,牛油果也能是健康食物。
經銷商們請來學術機構,360°地研究牛油果的健康價值。
研究者們發現,牛油果的脂肪含量雖高,但屬於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這是構成體內脂肪的一種脂肪酸,被認為具有調節血脂、清理血栓的作用。
還有研究稱,牛油果有減肥功效——每天用200g的牛油果替代其他食物中的脂肪,如人造奶油或食用油,其減肥效果和減肥餐相同。
在每天兩次小食中,實驗組用一半牛油果替代了15ml低脂人造奶油
研究結果一出,經銷商們迅速改變營銷策略,紛紛轉向營養教育普及,教人們怎麼「健康地吃牛油果」。
他們還「修改」了美國經典諺語——原來是「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現在應該是「一天一牛油果......」
但,可能是受創過重,牛油果的銷售量依然不溫不火。
經銷商們又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放棄營養學家,轉向公關公司。
1992年,世界十大公關公司之一的偉達與美國當紅脫口秀主持人Gordon Elliott合作,在美食節目上,為一位獨居的老太太, 做了一頓「牛油果煎餅」早餐,還送了一張牛油果面膜。
《紐約時報》對此做了專題報道。一時間,與主持人一同出鏡的「牛油果先生」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有了開門紅,公關公司Hill&Knowlton順水推舟,出資讓「牛油果先生」上綜藝、上脫口秀、出席各種活動,甚至還推出「為牛油果先生尋偶」的活動。
牛油果銷量逐漸攀升。
2015年,美國橄欖球比賽——超級碗,更是將牛油果推上巔峰。
墨西哥牛油果公司出價450萬美金,買下了30秒廣告時間。要知道,這個號稱美國「春晚」的節目,每年吸引的觀眾,比NBA+MLB總決賽的總和,還要多出3倍!
2014年,美國全年牛油果銷售量為12億美元,2015年增長至20億美元。
連續4年,超級碗的廣告時間都被牛油果占據。觀眾們被反覆灌輸著這樣的「知識」:牛油果是橄欖球選手公認的健康食物;看橄欖球比賽,手裡一定要有個牛油果。
此外,農場主和經銷商們還不斷向FDA提議:無脂肪的果凍和含糖穀物被列為「健康食物」,牛油果卻不健康?這顯然不合理。
終於,2016年,在FDA的「健康食物」名單上,牛油果完成回歸。
再來看看中國的牛油果消費情況。
2005年,中國批准墨西哥牛油果進華。這時,牛油果的業務範圍還僅限在香港及其周邊。
2009年,中國水果電商——「天天果園」開始推廣牛油果。但市場反饋是:「味道奇怪」「不知道怎麼吃」。
2010年,蘭濤國際也開始銷售牛油果,平均每3周,從墨西哥進口1600箱,每箱重6斤的牛油果。但也只能賣掉1/3。
幸運的是,就在這時候,淘寶首次推出了「雙十一」。
轉變出現在2017年。當時,墨西哥總統涅托親自訪問阿里巴巴杭州總部,與馬雲討論進口貿易。這一年,上海在雙十一的兩天內,售出50萬隻牛油果。
據世界最大牛油果經銷公司Mission Produce統計,2009年,中國牛油果年進口量不足2噸。2017年,這個數字升至32000噸,增長16000倍。
在中國,牛油果是營養界的萬金油,哪裡需要補哪裡。
由於其不飽和脂肪含量高,能提供飽腹感,常被用來做代餐食品,或出現在沙拉等食物中;
圖片來源網絡
它還被大力推薦給孕婦、老人食用。
牛油果的確有其獨特的營養價值。但我們也應當看到背後的利益鏈條。
這世上沒有什麼「超級食物」。什麼都吃,營養均衡,比啥都強。
參考資料:
1. Wang, Li, et al. 「A Moderate-Fat Diet with One Avocado per Day Increases Plasma Antioxidants and Decreases the Oxidation of Small, Dense LDL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9, doi:10.1093/jn/nxz23
2. 健康時報. 牛油果,真有那麼好嗎?
3. Pieterse, Z., et al. 「Substitution of High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Avocado for Mixed Dietary Fats during an Energy-Restricted Diet: Effects on Weight Loss, Serum Lipids, Fibrinogen, and Vascular Function.」 Nutrition, vol. 21, no. 1, 2005, pp. 67–75., doi:10.1016/j.nut.2004.09.010.
4. Fulgoni, Victor L, et al. 「Avocado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Diet Quality and Nutrient Intake, and Lower Metabolic Syndrome Risk in US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2001–2008.」 Nutrition Journal, vol. 12, no. 1, 2013, doi:10.1186/1475-2891-12-1.
本文首發:醫學界
本文作者:何彥蓉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 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