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2019年2月19日中午至10日中午,瀋陽市鐵西區滑翔五小區,六小區範圍內,連續發生8起火災。當16歲嫌疑人小東(化名)被警方抓獲時,他對這些行為供認不諱,目前小東因涉嫌縱火被依法刑拘。問及這樣做的動因,小東惡狠狠地說:「就是為了報復我爸。他說我早晚進監獄,我就進給他看。」
已經不太年幼的男孩,故意違法犯罪,目的僅僅是為了給父親添堵,反抗他對自己的嘲諷和否定。
家長語言暴力的殺傷力有多大,怎樣想都不過分。
最近阿聯宜家進行了一個實驗。
他們在自己店裡挑選了兩株差不多大的盆栽,套上透明罩子,放在GEMS校園裡,每天施一樣的肥,澆一樣的水,同時曬太陽。不同點在於他們旁邊寫著不同的提示。左邊那盆寫著「這株植物被霸凌」,右邊則是「這株植物被褒獎」。然後提前錄好音,把音頻在植物旁邊循環播放。
「霸凌」一邊每天播放的是「你就是廢物,你一無是處」,「你長得一點都不綠」,「你看起來像快爛了一樣」。
「褒獎」這邊每天播放的是「我喜歡你做自己的樣子」,「一見你我就開心」,「你真的很美」,「這個世界因你而改變」。
30天後,結果出來了。左邊那盆長期遭diss的植物活活給罵枯萎了。而右邊那株每天被誇獎的植物碧綠繁茂。足見語言的威力之大。
植物尚且如此,何況血肉之軀的人呢?
美國懲戒與暴力專家施特勞斯做過一項跟蹤調查,對美國806名2-4歲兒童進行智力測試。四年後又進行了第二次測試,發現未遭遇過打罵的兒童平均智商要比經常挨打挨罵的兒童高5分。
科學家曾掃描過兩個三歲孩子的大腦圖形。
小A媽媽溫柔善良,親子溝通良好,小A的大腦圖形顯示,腦容量大;
小B媽媽冷漠粗暴,經常實施語言暴力。大腦圖像顯示,他的腦容量較小。
實驗證明,那些時常在暴力或貶斥下長大的孩子,「拼」或「逃」的 反應機制強烈,整天沉溺於自我保護的孩子,哪還有精力去創造和想像呢?並且孩子的智慧和同情心等能力也會低於同齡孩子。
最要命的是,家長動輒打罵羞辱的行為,等於為孩子作了一種示範,遇到問題非打即罵,而不是去思考分析,尋找積極的解決途徑。
經常被打罵羞辱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兩種情況:
一是自卑懦弱,習得性無助,生活事業沒大出息;
一種是叛逆暴戾,成為危害社會家庭的渣滓。
親子之間會越來越隔閡淡漠,甚至出現弒父弒母的犯罪行為。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有生命的能量體。
對於情感人格成長期的孩子,對語言的感受更是敏感而強烈。
溫暖正向欣賞的語言,可以激發孩子積極向上,變得樂觀主動,富有創造力;
貶損否定羞辱的語言,會讓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難以建立,人格矮化,自卑孤僻,懦弱無能。或者用極端方式證明自己,違法犯罪。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導師,更是孩子最親的親人。一定要在教育方法方式上多多用心,追求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請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探索:
無條件愛孩子。不因為孩子漂亮,機靈,聽話,學習成績好而愛孩子。愛你,是因為你是我的親骨肉。愛你的優秀,也愛你的不完美;欣賞你的優點,也包容你的缺陷;淡化你的落後,看重你的努力;不在乎你的成績,很賞識你的成長。最大的欣慰不是你成為我希望的人,而是成為你自己。
正面引導。想讓孩子往哪個方面努力,就在那個方向樹一個榜樣典型,鼓勵孩子去追趕;對孩子的出色表現及時「看到」和肯定;對孩子的缺點不用惡語砸,而是用相反的方面去吸引,引導孩子向善向好;對孩子的錯誤,既看到表面現象,更體察到內在動因,對症下藥,就事論事,為孩子解開疙瘩,而不是人格侮辱。
鼓勵孩子試錯。王思聰剛剛涉足商界時,父親給了他五個億「試錯費」,即允許他放開手腳進行投資。不怕血本無歸,只求在失敗中學點東西。我們平頭百姓沒有那麼豪富,但愛子之心一點也不遜於超級富豪。
我們能給予孩子的是「陪著你試錯」。在孩子幼年代價最小的時期,鼓勵他們盡情探索,選擇,開拓,在人生大海中嗆水,在社會風浪中顛簸,成為一個練達成熟的弄潮兒,不負一生。
我們是孩子最親的人,是孩子的後盾和避風港。再嚴格的要求,再嚴厲的調教,再嚴峻的懲罰,都要在尊重,共情,理解,引導的基礎上進行,
那是孩子生存成長的陽光雨露。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