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0年,英國以我國在虎門銷煙為藉口,出兵侵華。
這一年,被認為是我國半殖民地化的開始,也是我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我國的歷史不再局限於東亞,以中國為核心的華夷體系開始瓦解,中國史開始成為世界史的一部分。
在我們一般的認知中,鴉片戰爭之時的西方列強都已完成了工業化,進入了工業社會,而中國仍然處於農業文明時代。但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西方也僅僅是英國完成了工業化而已,而其它的歐洲列強則尚未完成工業化,或者說依然是農業社會。
一、歐洲各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重農輕商,並非中國的專利,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任何一個大陸上的帝國都是以農為本的,畢竟對於人類來說生存是第一位的,然後才是賺錢。
農業,帝國的靈魂,最必需的基礎。
這句話是拿破崙說的,拿破崙在位的時間是公元1804年-1815年,也就是說法國直至19世紀初期依然是一個農本社會。
而第一工業革命最早發生的時間是公元18世紀60年代,地點是英國,其標誌是珍妮紡織機和瓦特蒸汽機的投入使用。
英國率先進入工業時代,從此對世界其它地區產生了無可比擬的、碾壓式的技術優勢。世界歷史的分期中一般以公元1763年為大英帝國時代的開始,其原因固然是因為這一年英國在「七年戰爭」中擊敗了法國、稱霸海洋,同時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當時的英國是第一個進入工業時代的國家。
- 法國和美國
此後工業化的英國自西向東迅速對各國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離英國最近的便是隔海相望的法國。
法國的工業革命是在英國的影響下起步,其工業技術最初也多數是模仿英國的。事實上,法國的工業革命從1793年的法國大革命便開始了,但由於法國農本社會的傳統力量遠比英國強大,所以法國的政權形式和工業化也不斷反覆。我們看一下從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法國政權更迭:
-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年)
-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年)
- 波旁王朝復辟(1814年-1830年)
- 奧爾良王朝(1830-1848年)
-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1852年)
-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年-1870年)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也就是說,當英國入侵中國之時,法國正處於奧爾良王朝時期,此王朝又稱「七月王朝」,建立者是法王路易十三的後代路易·菲利普三世。
法國大力推進工業化並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期是第二共和國~第二帝國時期,執政者是拿破崙三世,正是拿破崙三世完成了法國的工業化。
拿破崙三世
拿破崙三世之時,我國其實正在進行洋務運動。
美國的工業革命幾乎與法國同時,而與法國相比,美國猶如一張白紙,沒有任何負擔,所以工業化進程非常快。
據統計,公元1860年時,美國這個新興的國家工業實力已經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英法德三國。
- 德國和俄國
德國的工業化進程始於公元1807年,這一年普魯士發生了斯坦因改革,廢止了農奴制度。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業化進程,至德意志完成統一的1871年,德國的第一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俄國則要晚的多,公元1856年,當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英、法、鄂圖曼土耳其聯手擊敗後,才開始著手工業化。
公元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解放農奴法令,開始了工業化進程。
- 歐洲1848年革命
19世紀的歐洲各國,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政權。而從法國大革命開始,由於歐洲工業革命的擴展,資產階級不斷壯大,由此導致的各國傳統政治與資本主義的矛盾不斷加深。
1848年革命
這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年代,1848年的革命幾乎波及整個歐洲,歐洲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二、中國的洋務運動在工業化的道路上起步其實並不算太晚
或許因為同處於歐洲,歐洲各國對大英帝國的工業革命感受更為深刻,所以當英國的工業化浪潮進入歐洲大陸之後,法國、德國、俄國等自西向東紛紛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
而亞洲的諸帝國卻猶如泥足巨人,對英國工業革命的反應顯然過於緩慢,鄂圖曼帝國、波斯、印度的莫臥兒帝國紛紛淪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 在亞洲最東端的是中國和日本。
我們先看一組時間表:
公元1840年,英國敲開了中國的大門。
公元1853年,美國敲開了日本的大門。
公元1861年1月11日,愛新覺羅·奕訢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洋務運動開始。
公元1867年,日本明治天皇開始整頓內政,富國強兵,明治維新開始。
與中日同時開始工業化的還有上文提到的俄國:時間是1861年。也就是說我國的工業化其實與俄國是同一年展開的,比日本要早6年。
但歷史的事實是,俄國和日本都趕上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末班車,並在19世紀末追隨德國和美國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而我國的洋務運動則於1894年的甲午戰爭後徹底失敗,不僅沒有完成第一次工業化,又失去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19世紀70年代)。
公元19世紀、20世紀的世界,瞬息萬變,科技一日千里,一步慢,步步慢,終於我國在民國的時候已經遠遠的被世界列強甩在了後面,而後起之秀——日本則變成了列強之一。
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今誠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
這便是洋務運動中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殘酷的事實是中學為體,便無法西學為用;要想西學為用,便一定要打破中學為體。與日本、俄國這樣的傳統文明並不深厚的國家相比,我國的農耕文明過於漫長,長期的東亞華夷體系核心位置使我國很難像日本那樣完全調轉船頭完全西化。
這一點,註定了中國漫長的近代化和工業化進程,也註定了鴉片戰爭後的百年屈辱史。
鴉片戰爭爆發之時,歐洲大部分的國家都在鬧革命,都在向資本主義轉變,也都在不同程度上的工業化,所以英國——這個第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也成為了第一個入侵古老的中國的歐洲列強。
而中國隨後的工業化進程起步其實並不算太晚,與俄國和日本同時,但最終沒能走出農耕社會的泥潭,淪為了半殖民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f7doW4BMH2_cNUgKs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