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機構校長必須知道這些辦學指標

2019-11-21     辦學一點通

對於教培校長來說,從0到1建校,除了要懂招生、運營、管理等這些常規辦學知識外,更要了解我們機構是否正常運作及增長。絕非是學生來的多就是生源滿滿,後顧無憂了。

來源:校長公社

我們更應該注重機構增長,其中各個維度都是很深很細化的。今天整理匯總了教培機構校長須知的指標,建議大家收藏,以便了解機構的運營規劃情況,對校長提供具體業務工作的幫助和運營調整的參考。

一、機構長期運營需了解的指標

運營中要以終為始,目標分解,實現利潤增長。

機構儲備量:機構儲備學生的數量

多大廟盛多大佛,你的機構只有200平,老師只有兩個,非得要招生1000,這叫不切實際,所以機構的儲備學生數量,我們自己要把控好,初期一個蘿蔔一個坑,後期學校滿員,再去開新學校。

按照國家規定,生均面積不低於3㎡,校區教學面積一般占校區面積的80%,假如校區有350平,350*80%÷3=93.3人,以一個孩子每周上十節課為例,累計可安排學生為93.3×10=933人。

這裡跟大家說一下開班量,機構開班量和營收規模成正比,營收規模較小的機構基本上開班量也比較小。多數機構排班量一般集中在3月和9月開學季,此外,7月暑假也有個小高峰。

獲客成本:(銷售費用+市場費用)/新生人頭數

這裡指我們每平均獲取一個新客戶(不算老客戶)的成本。比如培訓機構一年的銷售市場費用200萬,招生2000,獲客成本就是1000元。

平均獲客成本指的是平均每招收一個新生所要花的市場和銷售費用,銷售市場費用包括發傳單、打廣告、市場和銷售人員的工資等。通常一個培訓機構的平均獲客成本不會低於一千塊錢。

平均客單價:平均客單價=總收入/報名人數

假如你的機構有500個學生,有500萬收入,那平均一個人的平均客單價就是1萬塊錢。

平均客單價也可以按照人次來算,用總收入/總人次。如果是做綜合體或是做k12,一個學生報名不一定只報一科或一個教育品類,會有聯報、套包,所以平均客單價比較高。

一般來說,平均客單價一般呈現逐漸穩健的上升會比較好。現在大部分機構會用小課包低價或者試聽課引流,正常課程的客單價,要儘可能的比競爭對手、同類型產品收得更高,這才是健康正常的。

再說利潤率,利潤率=利潤÷業績,合理範圍為20--30%,因項目而異。

客單價越高,利潤反倒越低。

舉例說明:

新東方大班時代,一個班600人,拿出20%給老師發工資,老師動輒年薪100萬以上,可新東方的利潤還是高得很。如今一個班有6個人,我們不能把收費提高100倍,提高10倍就不錯了,這樣利潤當然就大幅降低。班級人數降到極端情況,就是一對一了,雖然單人收費高到極致,但利潤也低到極致,根本不賺錢。

師資成本:支付教師課時費所需的成本,薪酬福利五險一金等都包含在內。

參考值:課酬占20-30%,人力資源占20-28%比較正常。

租金成本:線下教室或者在線教室(直播系統)的使用成本。正常參考值是租金占總投入的10-15%。

研發成本:用於研發教學內容體系(包括教材、教案等)的成本。

技術成本:教務系統、教學系統、學習工具、家校工具等成本。比如機構校長為了提高學校運營效率會在市場上購買小麥助教、校寶、校管家等軟體。

成本總結:

轉化率:

客戶從試聽或推廣被有效引導到成交、轉化的比例。

試聽課100人,最後60人交費用上課,轉化率就是60%。

收入:

分成兩種:預收款和上課後的結轉收入、課消率。

做教育機構都知道:我們收了學生的錢,也就是各課程的「銷量 x 價格」之和,這部分現金收入就是預收款,是負債,也是營收。無論大機構還是小機構,營收和結轉收入都會隨著月份變化出現波動,同時和學校的密切進度相關。

有很多校長前期會先把收來的錢用來做其他事,這是不可取的。因為這部分收入並不是真的收入,真實的收入實際上學生上完課程後的課時消耗,這屬於結轉收入。比如說一年期間,機構收入1000萬,但只完成了600萬課消,則結轉收入是600萬。

這裡提到一個消課率,它是在一段時間內實際消耗的課時數與應消耗的課時數的比例。

一般來說,所有機構的營收谷值出現在2月末3月初(春節假期),還有一個是5月份和12月份,這個峰值主要跟機構的運營策略和市場需求相關。

如果是學科類,主要是因為有考試的需求節點,因此任何機構在運營時要關注教學的密切進度,緊扣每個時間節點,在不同的時間節點推出不同的課程和優惠政策來引流,確保營收數據的穩定,一旦錯過重要的時間節點,對營收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招新能力和續費能力是機構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通過不斷招新來擴大規模,是機構發展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機構還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優化課程,提高服務質量穩定好在讀生,提高續費率。

我們說一下新生率月均消耗課次的概念:

機構的新生率取決於兩方面:

一個是機構在讀生的規模,另一個是機構的招新能力。

規模較小的機構比如羽量型、小微型、微型和小型,由於在讀生不穩定,又沒有系統的招新策略,因此新生起伏較大,導致新生率波動也很大,新生率一般在七月最高,此外,三月五月、九月十月比較高。

月均消耗課次:

月均消耗課次也和機構規模成正比,小型機構、中羽量和小微型機構消耗課次隨時間變化較小。這就意味著我們從開始就要採取各種策略,設定相應的課消激勵促進課時消耗。

比如我們可以利用積分制,孩子消耗的課時可以增加至積分裡面,進而獲得現金獎勵券,利用現金獎勵券來促進續費。

拓科率:

很多機構肯定不是單一學科,我們要考慮拓科,拓科可以算作續費中的一種,所有機構都會採取這樣的運營策略,拓科一般集中在7月或12月,教師是學生拓科成敗的關鍵因素。

因為教師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是學生和家長最直接的接觸者,學生和家長對教師的認可度決定著學生是否拓科。拓科的引導和時間點的把握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以時間點和老師為主線。客戶滿意度較高時,滿足家長的其他需心理需求進行拓科。

招新和續班都要兩手抓,這也是眾多校長熱議的話題,從獲客角度上,比如:線上線下招生、轉介紹、異業合作等,還有續班上依賴長期教學過程中的良好品質和體驗,自然會水到渠成。

課消率:

課消率可以是教培機構運營健康度的晴雨表,也是盈利的前提,課消是對機構教學或者服務質量高低,客戶滿意度高低的一個簡單易行的綜合評估指標,收錢動作是一次性的,而課消是一個持續累積的繁瑣過程,大家都要讓教務老師進行一個課消統計,要有數據化思維進行管理培訓機構。有的學生上著上著會出現停課階段,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你就一定要思考機構的哪兒個環節出了問題,比如教學或者老師。



毛利率:

毛利率是基於毛利的基礎上產生的。毛利=營收-成本。對於教培機構來說,成本是指機構租金、裝修費用、教師薪酬、教材等一切投入成本。在最初建學校一定要明白,我們所投入成本有多少,小到一隻筆一個本子都要把成本記錄上。

毛利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收入



凈利:

凈利指的除了員工薪酬福利,租金、市場費用、銷售費用、行政辦公費用等。

參考值是市場推廣為2-10%,折舊費2-4%,行政費3-4%,日常運營費2-3%,利潤占比3-37%。

一個運營健康且良好的學校,毛利約在50%,費用占比在30%左右,也就是意味著你的總的凈利潤率大概在20%左右。

市場增長率:收入、利潤的增長速度

人效:平均一個人做一年創造的產值收入是多少錢。

坪效:坪效=營業額÷營業面積。

平均1平方米的教室所創造的收入是多少錢。

這個詞借鑑的是零售行業,合理範圍0.5萬--1.5萬。以1萬/平/年的人效為例,推算出達成當年業績需要333平。沒有場地,一切無從談起。

銷售人效:

每位銷售每年可以產生的確認收入。合理範圍10--30萬,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而不同。以20萬的人效為例,推算出達成當年業績需要17人。

教師人效:每位教師每年可以產生的確認收入。

教師人均帶課量:

也就是一個老師平均一年上多少小時的課。

  • 平均一個老師一年上1000小時的課是比較飽和的,也就是基本上一年50個星期,每周末基本排滿。
  • 如果一個老師一年低於600小時,則這個老師有高度離職風險,可能賺不到錢想走。
  • 如果一個老師一年帶課2000小時,那請你好好愛護和關心這樣的老師。

關注平均帶課量,讓員工掙錢,機構才能健康的存活下去,當然並不是每一位老師都拿到高薪資,我們要針對優秀老師和普通老師進行區分,進行梯隊管理,優秀老師多招生多續費自然拿的錢也就會高,這也是各機構校長做好人員績效規劃的一個層面,不同等級的老師費用是不一樣的。

……

校長千萬不要以為到這兒就完成了,

還有更多機構健康指標,

需要我們校長熟練掌握,

對標我們校區日常運營和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eCMjG4BMH2_cNUgQ6_e.html